陳言 專欄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初,日本主管經濟的財務大臣與謝野馨曾說,這次金融危機對日本的影響“就像只蚊子叮了大象一口”,足見其對日本經濟抱有絕對的信心。即便到了現在,首相麻生太郎前不久還在國會上非常堅定地說:“日本的金融機關相對健全。”其言下之意仍是,金融危機不會對日本造成太大影響。
然而,以下這組數字與兩位政要的言論就相去甚遠了:
今年1月,日本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5.7%;同一時期,礦工業生產指數下降了10.2%;去年10月到12月,制造業利潤下降了94.3%,估計今年第一季度的數字會更難看;去年12月,消費減少了9.4%。也有數字是上升的,那就是失業率:日本從一個基本實現了人人有工作的國家,發展到現在失業人口達到14.1%。
當企業收入遭遇“蒸發”時,普通消費者能做的似乎只有收緊消費,把口袋里還剩下的錢用在更多必要的地方。筆者近來在日本感受最深的是,東京銀座大街上國外品牌店的顧客忽然減少了許多;很多商店過去是在店里打出降價牌,如今則把降價通知貼到了道路旁的牌子上,因為不降價根本就招不來消費者。標語也寫得非常生動,有的說是為了“支援消費者生活”,有的則以日元升值“還利于民”為口號。口號是一個比一個動聽,但問價者卻寥寥無幾。
新干線是坐不起了,現在改乘長途夜車從東京去大阪出差的人多了起來。一個晚上可能睡不好,但畢竟只用相當于新干線1/3的價格就可以從東京到大阪了。以前喜歡穿上萬日元價格牛仔褲的人,現在發現日本本國出產的不到1000日元的牛仔褲同樣很好。
金融危機爆發后半年,日本人才突然發現危機真的來到身邊。不管政治家怎么為民眾打氣,日本民眾最真實的感覺是,日本才是最大的受災國。“蒸發”掉的出口量、礦工業生產指數、企業業績及消費,所說明的都是這么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