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平穩實施一周年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15:11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2006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附錄 至2006年7月20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已平穩實施一周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貫徹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一年來中國人民銀行著力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促進外匯市場發展,優化外匯管理政策環境。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運行良好,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制度建設之一,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了預期效果。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 建設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既包括建設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包括改革中央銀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方式。根據“三性”原則,中國人民銀行分步實施,進一步完善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 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2005年7月21日后,中國人民銀行在原有即期外匯市場結構的基礎上,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非美貨幣匯率的浮動幅度,改進銀行柜臺外幣牌價的管理方式,擴大銀行柜臺人民幣兌美元牌價的價差區間,取消對人民幣兌非美貨幣柜臺掛牌匯價的價差管理,使微觀經濟主體首先適應更具彈性的人民幣匯率,保證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平穩過渡。 完善人民幣即期匯率形成機制。2006年1月4日,在新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平穩運行近半年后,中國人民銀行改革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結構,引入國際通行的詢價交易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進行產品創新,滿足企業和居民外匯避險和投資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并通過做市商的連續報價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平滑市場價格波動,提高交易效率,為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即期匯率形成機制提供制度支持。 在詢價和撮合交易方式并存的新市場框架下,中國人民銀行參照國際通行的基準利率、匯率確定方式,改進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授權作為市場中介組織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計算并公布每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其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以全部做市商的報價作為樣本加權平均計算得出,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分別根據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與上午9時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日元和港幣對美元匯率套算確定,提高了新市場框架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代表性。 完善人民幣遠期匯率定價機制。2005年8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初步形成有代表性的國內人民幣遠期匯率。2006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在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同時,將做市商結售匯頭寸管理由收付實現制改進為權責發生制,使做市商可以在即期外匯市場對沖遠期頭寸,從而使做市商能夠按照國際通行的利率平價原理在遠期市場報價。2006年6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將對結售匯頭寸實行權責發生制管理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外匯指定銀行,結合2006年4月24日推出的銀行間外匯掉期交易,進一步完善了人民幣遠期匯率定價機制,使國內市場掌握了人民幣遠期匯率定價的主導權。 改革中央銀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方式。根據新的外匯市場結構,參考發達國家中央銀行的成熟做法,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并于2006年6月2日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外匯一級交易商準入指引》。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有助于傳導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政策意圖,通過影響市場預期,促使市場交易行為回歸理性,從而以較低的操作成本迅速穩定外匯市場,實現較高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效率,增強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市場化程度,也為未來條件成熟時央行逐步淡出外匯市場做好了制度準備。 二、人民幣匯率有貶有升,彈性逐步增強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明顯增強。2006年7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為1美元兌7.9732元、1歐元兌10.1699元人民幣、100日元兌6.9477元人民幣。匯改以來至2006年7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3.8%,對歐元累計貶值1.5%,對日元累計升值5.2%。其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為7.9732元,最低為8.1128元,受貿易順差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次突破8元。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充分體現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特征,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日均波幅由2005年匯改以后的0.02%提高到2006年以來的0.04%,單日最大波幅為0.21%,超過人民幣匯率最大日波動區間(千分之三)的2/3。同時,人民幣匯率反映了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的規律,匯改以來人民幣與歐元、日元、韓元、新加坡元、英鎊等貨幣匯率變動的同向率平均為73%。 三、外匯市場體系初步建成,市場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外匯市場建設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基礎:有廣度和深度的外匯市場是形成合理、均衡匯率水平的前提,健全高效的外匯市場是傳遞匯率信號、優化外匯資源配置的基礎,產品豐富的外匯市場為微觀主體提供避險工具,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的保障。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則是推動外匯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匯改將市場供求關系引入匯率形成過程,直接推動外匯市場發展,同時匯改發揮政府主導型制度創新優勢,根據匯改的節奏與方案設計,統籌外匯市場發展與外匯管理的有序放松,確保了外匯市場建設的穩步推進。 一年來,我國初步構建了由柜臺零售市場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組成、多種交易方式并存、覆蓋即期、遠期和掉期等各類基礎外匯產品的外匯市場體系:一是形成以場外市場為主導,詢價、撮合交易方式并存,價格聯動、分層有序的即期外匯市場體系。2006年6月,銀行間外匯市場成交量與匯改前相比增長顯著,詢價市場成交量占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成交量的比例超過97%。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基準,場外市場人民幣匯率隨市場供求變化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附近上下波動,撮合市場匯率與場外市場保持密切聯動。二是銀行柜臺金融產品不斷豐富,遠期結售匯業務范圍擴大,交易期限增加,人民幣遠期、掉期交易和利率互換試點相繼推出,為企業和居民提供更為全面、靈活的風險管理機制。三是銀行間遠期、掉期市場成員不斷增加,交易日趨活躍。2006年6月末,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成員數已增加到62家,比2005年8月份人民幣遠期市場開辦時增加48家,月交易量增長了100多倍;銀行間人民幣掉期市場成員數增加到56家,比2006年4月份人民幣掉期市場開辦時增加2家,月交易量則增長了10倍左右。 同時,外匯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2006年4月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達成協議,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可為我國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交易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不涉及人民幣的匯率和利率產品提供技術平臺和清算服務。 四、創造有利于發揮市場供求基礎性作用的外匯管理政策環境 按照新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要求,在不斷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的基礎上,還需逐步釋放外匯市場實需供求,為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有序放寬了外匯管理。一是多次提高企業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允許有真實交易背景、需對外支付的企業提前購匯,對企業經常項目外匯賬戶實行備案管理,簡化服務貿易售付匯手續,提高居民購匯限額,并實行年度總額管理,簡化居民經常項目購匯和支付手續。二是調整部分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政策,便利境內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允許境內投資者用自有外匯、人民幣購匯及國內外匯貸款到境外投資,自2006年7月1日起,不再對各地區核定境外投資購匯額度,境內投資者可以自有外匯、人民幣購匯或國內外匯貸款向境外支付與境外投資項目相關的前期費用。三是將對外擔保,境外上市外資股公司回購本公司境外上市股票,證券、信托、財務、金融租賃公司外匯資金結匯、購付匯及境外上市公司減持國有股以外匯形式上繳社;鸬膶徟鷻嘞尴路诺降胤酵鈪R管理部門,改進外國投資者專用外匯賬戶管理、簡化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審批方式,對銀行為境外投資企業提供融資性對外擔保實行余額管理。四是拓展境內銀行、基金代客外匯境外理財業務和保險機構境外證券投資業務,促進外匯資金有序均衡流動。 五、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按照“三性”原則的要求,統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發展外匯市場和改進外匯管理,有序推進各項改革:第一,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第二,著力促進外匯市場發展,完善外匯市場風險計量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市場結構和交易方式復合化發展,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進行金融創新,為企業、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避險產品,拓寬市場投資渠道。第三,改進外匯管理,進一步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便利化,逐步由經常項目強制結售匯制度向意愿結售匯制度過渡,創造有利于企業“走出去”的外匯管理政策環境,抓緊完善短期資本跨境流動監測、預警體系,維護國家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完)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