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朱凱 趙縝言
從去年9月至今,人民幣匯率經歷了由貶值到升值的明顯轉換。在離岸市場以及不同期限的遠期市場中,人民幣匯率預期也出現了分化。上海銀監局副局長張光平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從市場信號來看,人民幣貶值預期正處于減弱趨勢中,轉向升值的臨界點有望到來。
張光平表示,匯率本身以及匯率的升貶值預期,不僅影響金融市場,而且也是決定整個宏觀經濟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升值預期攀高,意味著資金流入和外匯儲備增加,投資沖動隨之增大,資產價格也出現走高。反之,貶值預期占據主導會令市場呈現相反變化。
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市場顯示,去年9月下旬,以1年期NDF為代表的境外人民幣出現貶值預期,并一直延續到當年10月上旬。張光平指出,不同期限“遠期匯率”出現分化,1至3個月的遠期人民幣顯示為升值,但3個月以上的遠期至今仍為貶值狀態,其最大原因是外貿順差及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幅減緩等的變化。
應注意國慶節后這一波升值行情。今年第一季度外貿順差約11億美元,下降幅度很大。二季度688億美元,同比增長47%,表明趨勢處于醞釀之中。三季度順差795億美元,同比增長27%。前11個月的數字合計2011億美元,增長42.2%,數據已相當可觀。也就是說,外匯儲備、經濟增長、貿易順差這三個因素,無論金融危機期間還是現階段,都是資本“炒作”人民幣升值的重要指標。它們與海外因素共同起作用。
張光平強調,要把市場信息用足,像即期結售匯、遠期結售匯以及整個中國銀行(2.87,-0.02,-0.69%)業外幣流入流出差額等數據,都能幫助分析和判斷人民幣匯率預期。
“人民幣升值預期高的時候,結匯比售匯高,差額越大說明人民幣升值壓力越大。今年8月是逆差,說明當時貶值壓力比較大。到了9月份,結售匯差額首次轉正,但差額比較小,可能只有不到10億。10月份是348億,結匯的數字已經明顯支持人民幣升值。結匯是即期的,是和即期升值一致的。依據遠期結售匯數據,我們也能作出相近的判斷。”張光平分析道。此外就是我國銀行業外幣流入流出的差額。今年9月大致為逆差89億,10月逆差53億,流出在減少,顯示貶值壓力減緩和升值壓力提升。等到11月份數據公布,或許可以判斷人民幣正處于貶值向升值轉換的臨界狀態,甚至重回升值預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