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印崢嶸 發自上海
今年10月開始,人民幣升勢強勁。截至12月3日的28個交易日,國內即期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25個交易日觸及漲停,為2005年匯改以來首次,但具有指標意義的中間價并未觸及今年5月2日創出的高點6.2670。
有銀行交易員表示,央行不希望讓市場形成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加出口企業壓力,決策層仍希望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但匯率的變動令出口企業生存空間依然受擠壓。有專家呼吁,從中國利益的角度考慮,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走勢應以貶值為主。
人民幣即期市場有價無市
李遠(化名)是某外資行環球市場部在上海的一名外匯交易員,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每天8點30分準時到辦公室,就開始整理隔夜的頭寸,厘清手上的頭寸和今天的交易思路;9點15分,央行公布匯率中間價;9點25分左右,中行等即期做市商開始把詢價掛出來;9點30分,國內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
“現在每天開盤后第一件事就是賣美元。人民幣近期上漲動力很強,投資者紛紛把手中的美元換成人民幣,導致商業銀行系統囤積了大量的美元,沒有下家接盤。人民幣有價無市,交易員的壓力很大。”李遠表示。
李遠還表示,“外管局對每家銀行都按規模設定了不同的美元額度上限,銀行隔夜持有的美元頭寸也不能超限額。不過以當前的行情,銀行買美元一不小心就會超標。超出的部分,銀行賣不掉也得賣,逼得銀行不得不以很低的價格往外拋,人民幣幾乎每天都漲停。”
公開數據顯示,人民幣即期匯率近來屢創新高,截至12月3日的27個交易日有24個交易日沖擊漲停。自7月25日觸及年內低點6.3880元以來,人民幣迄今已經上漲2.7%。
“央行如果出手買美元,這種現象很快就會改善,但是央行似乎不愿干預,而是讓市場自身通過價格來控制平衡。”李遠表示。
央行昨日(12月3日)把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定在6.2908,較上日走貶16個基點,年內中間價最高是5月2日創的6.2670。由于購匯盤偏少,昨日16點30分,國內即期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再次以6.2279的漲停價作收。
央行研究所所長金中夏認為,人民幣近日升值是貿易、資本流動等方面的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原因較復雜。不過,人民幣的連續升值并未偏離出均衡水平,不意味匯率有失穩定。
央行維穩意圖明顯
對于人民幣匯率未來2~3年的走勢,宏源證券宏觀分析師解學成[微博]認為,未來人民幣匯率只能通過持續貶值,才能達到一個比較穩定的均衡匯率水平。這個調整過程將表現為,人民幣對外貶值對內升值,這種局面正好與過去幾年,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形成鮮明的對立。
華東某銀行一位外匯交易員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央行的中間價定價耐人尋味,人民幣近期強勁走升,雖然央行順勢把中間價定得高,但并未突破年內高點,說明央行不希望讓市場形成人民幣升值預期,給出口企業壓力,決策層仍希望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過去一年中,用殘差法簡單計算的熱錢流出規模龐大,10月份該口徑統計流出的熱錢逾300億美元,連續7個月凈流入,令人民幣面臨貶值的風險。
華泰證券經濟學家張晶指出,在熱錢流出難以有效控制之下,央行陷入蒙代爾三角的選擇困境。要維持匯率穩定,必然一定程度犧牲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張晶同時表示,央行一種選擇是讓人民幣自然貶值,將導致熱錢流出規模加大,沖擊國內資產價格,使銀行壞賬大幅增加。另一種選項是維持匯率穩定,央行拋出美元買入人民幣,其結果是實際貸款利率水平上升,選項二顯然是央行近期的選擇。
但這使央行陷入另一個兩難境地。因為實際貸款利率上升仍會影響資產價格,因此必須對內擴大流動性,以維持利率平穩。在利率工具無法動用的情況下,降準的經濟成本較低,效果也更明顯,但會使房價和通脹上升,并導致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的投資擴張,因此短期來看,公開市場操作可能仍是央行的首選。
雖如此,匯率的變動仍對出口企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嘉定一家從事汽車零部件出口的企業負責人高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的企業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市場,如果人民幣升值可以增加歐美市場的需求,那本身就是一種對沖,不需要再用額外的金融工具進行對沖。
“問題是現在歐美市場需求不振,新訂單很難接到,老客戶的訂單需求量還在下降,再加上人民幣升值,我們的合同價格在一年前就已經簽好支付了定金,等到交付的時候,同樣的美元換到的人民幣更少了,吞噬了企業的利潤。”高先生表示。
而浙江地區的紡織品出口企業更是不堪重負。一位紹興的紡織品出口企業負責人劉女士告訴記者,紡織品行業的利潤率一般在5%左右,人民幣升值超過這個幅度,企業就會陷入零利潤,很多企業因此 “不務正業”,去搞其他金融投資賺錢。
對此,一德期貨研究員楊軒表示,企業管理匯率風險,不僅要減少外匯持有頭寸、加強對貿易對手的談判,還應該運用貿易融資等金融產品,即可以利用國際上較低的利率節約財務費用、緩解資金壓力,又可以減少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與此同時,使用現階段國內和離岸市場推出的人民幣風險管理工具,人民幣外匯遠期合約、外匯期權、外匯互換等,以及近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人民幣期貨。
如果能充分利用好這些工具,規避在金融上的風險,鎖定經營利潤與成本,對企業有百利而無一害,一德期貨研究員楊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