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在推動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逐步顯現
■本報北京訊 記者閆立良報道
昨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指出,央行將根據“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和基本條件,繼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改善宏觀調控能力,并將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張曉慧指出,為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央行逐步加強公開市場操作對商業銀行日常流動性的調控,中央銀行對金融市場利率的調節作用大幅增強。利率調控由過去單一依靠存貸款利率調整轉向存貸款基準利率調整與引導市場利率并重:一方面根據宏觀經濟、金融運行形勢,調整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另一方面,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準備金率及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進行調節,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間接影響存貸款利率。
“十一五”期間,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1994年實現匯率并軌后,我國即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只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2005年7月,經過充分論證和準備,我國實施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后,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復蘇做出了貢獻,展示了我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2010年6月19日,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照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2005年7月匯改以來至2010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25%,對歐元匯率累計升值14%,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測算,至2010年末,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4.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22.6%。
張曉慧指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其他配套工作也在穩步推進。這包括外匯市場建設,不斷拓展對外投資渠道,加強跨境資金監管,防范短期套利資本大規模流動。同時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注意觀察企業承受能力,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顯著增強,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強化。”張曉慧認為,從實體經濟的運行來看,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總體影響是積極的,在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逐步顯現。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微觀主體主動適應匯率浮動的意識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和能力也有了較大提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夯實了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和市場基礎,增強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張曉慧稱,發揮好利率、匯率的價格信號作用,對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一五”期間,這些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央行貨幣政策調控體系不斷完善,逐步轉向以價格工具為主的間接調控,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快速發展,市場深度和廣度有了進一步擴展,微觀主體對貨幣政策的敏感性也在不斷加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得到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更為順暢。
張曉慧指出,下一階段,央行將根據“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和基本條件,繼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改善宏觀調控能力。按照宏觀審慎管理的要求,確立審慎合格金融企業必須具備的硬約束條件;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提高定價能力,促進市場定價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逐步放開替代性金融產品的價格,盡量避免銀行產品的過分交叉補貼,實現各類產品的市場化定價。通過多個領域互動和相互促進,特別是加快金融市場的培育,從機制建設入手,創造條件使市場在利率決定中發揮更大作用。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