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周四(12月30日)刊登中國發改委下屬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張茉楠的署名文章,內容指出,中國需通過多元外海外資產,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更為積極地培育金融市場等手段改革外匯儲備管理模式。
張茉楠指出,金融危機讓中國重新審視管理財富的能力......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債權國卻面臨不成熟債權國的種種困境,同時"藏匯于國"的制度增加了貨幣被動超發的巨大壓力,因此改變現行管理模式,推進國家財富管理的長期戰略已經刻不容緩。
新興經濟體對外凈債權的擴張,需要為龐大的外儲尋找出路,來提高對外資產的收益率,這是當代主權財富基金迅速崛起的大背景。
中國該到重新審視債權國地位,高度關注國家主權財富的時候了。除了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積極發展本土金融市場外,應対以外儲為代表的主權財富管理適時轉變思路,要進一步壯大主權財富基金,加強主權財富管理,提高主權財富的使用效率。
為此,應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外儲管理體系,繼續推進"從金融投資到產業投資"的債權結構變化,對外資產的股權投資作為資本輻射功能的具體表現,是一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過程。要與經濟結構調整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考慮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產業并購方面成立能源戰略投資基金、科技創新發展基金以及支持企業發展的海外并購基金等,不斷提高金融資產和產業資本的融合度,搭建連通內外產業鏈的實業經濟平臺,改變中國長期以來的"雙順差"型的資本循環模式,切實扭轉全球財富失衡的局面。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截至9月末的外儲規模總計2.648萬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