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賈 壯
本報訊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這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也就是1993年的秋天就已經決定了。他同時強調,人民幣離儲備貨幣還差得很遠。
易綱稱,目前人民幣可兌換還沒有一個官方時間表。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過,一般的國家,從經常項目可兌換到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時間,平均用時大概是7年到10年左右。中國是1996年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的。
“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15年了,這已經長于國際上的平均值。我們沒有時間表,但是,參考國際上的做法,人們可以對此事有一個大致判斷。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很大,發展又不平衡,這個問題就更加復雜,認識的統一上也更加困難。”易綱說。
他介紹說,一種貨幣,其匯率浮動真正起作用的是實際有效匯率。實際上,有兩個渠道可使實際有效匯率發生變化。一個渠道是名義匯率的調整,還有一個渠道就是通過國內價格上升:有升值壓力,但可以不調名義匯率,通貨膨脹也可以起到調整實際有效匯率的作用。“實際上,過去這十多年,這兩個渠道中國都用了。我們既用了名義匯率的調整,同時,中國通過價格渠道做出的調整也很大。”
易綱稱,應當說現在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已經減弱了很多,十年來,房價和一般物價上漲很多,這些漲價其實都是對不均衡的調整。如果十年前拿美元換成人民幣并在中國買房,可以賺很多,但現在看來能賺的不多了,其他的資產也已調整得差不多。這說明現在人民幣匯率比十年以前離均衡水平近了很多。他說,現在人民幣匯率不具備大幅波動的基礎,有條件保持靈活的匯率機制,也可以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他說,一種貨幣成為儲備貨幣,首先是憑借所在國家或國家聯盟的經濟實力;其次是其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第三,是政治和軍事的實力。經濟實力是第一。文化是第二,文化的感召力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儲備貨幣,一定是在全世界相對而言,其背后的文化和價值觀是有影響力的。
對于有關人民幣將成為儲備貨幣的說法,易綱認為有一半是給中國戴高帽,有一半也反映了他們的一種預測。對此要謙虛謹慎,還要韜光養晦。“如果別人選擇人民幣作儲備貨幣,我們也不阻撓,這是市場需求。但是,我們也不去使勁地推動,我覺得這是一種最好的、最優的選擇。千萬不要人家一給戴高帽,就覺得人民幣真的離儲備貨幣很近,其實差得很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