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傅蘇穎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近日表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當前,我國不具備匯率大幅波動的基礎,有條件保持靈活的匯率機制,也可以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易綱說,早在1993年,我國就決定了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這一最終目標。一般的可兌換貨幣,其匯率機制應當是靈活的。一個比較發達的國家,或者一個比較成熟的新興市場國家,它最終應當選擇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
他說,我國人民幣可兌換還沒有一個官方時間表。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很大,發展又不平衡,這個問題就更加復雜,認識的統一上也更加困難。
對于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可能性,以及世界上是否有這種需求時, 易綱提到:“這種說法,有一半是給中國戴高帽,有一半也反映了他們的一種預測。我們要謙虛謹慎,還是要韜光養晦。如果別人選擇人民幣作儲備貨幣,我們也不阻撓,這是市場需求。但是,我們不去使勁地推動,我覺得這是一種最好地、最優地選擇。千萬不要人家一給戴高帽,就覺得人民幣真的離儲備貨幣很近,其實差得很遠。”
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易綱說,中國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基于國內的考慮,自主做出了決定。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的最好選擇。中國堅持這一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