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中國是否是人民幣匯率操縱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3日 17:13  新浪財經

  美國總統奧巴馬推遲決定是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決定等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華盛頓召開的“核安全峰會”之后再作考慮。這是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的消息。美國政府一位官員表示,這一決定表明,威脅中國并不是勸說北京讓人民幣升值的最有效途徑。

  換句話說,中國是否操縱匯率,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美國政府之所以推遲公布這一消息,是為了給中國面子,希望中國好自為之,不要在匯率問題上受到美國的制裁。這樣的新聞報道也只有美國能夠刊登出來。

  眾所周知,匯率是一個國家的主權事務,匯率的變化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需要。美國政府提出所謂的“匯率操縱國”,實在是有些黔驢技窮。

  早在1944年,美國邀請一些國家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世界貨幣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形成了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諾兌現黃金的“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為了防止各國經濟惡化,與會國反復商議,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公司化的管理模式,根據股份的多少,決定各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由于美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所以,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占有絕對的股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實際上成為了美國的外匯交易所。當其他國家出現支付危機的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以通過貸款或者使用提款權等方式,幫助這些國家擺脫危機。但是,由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掌握在美國人的手中,所以,美國為了獲取國家利益,往往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附加許多有利于美國的條件。

  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的競爭力開始削弱,國際收支趨于惡化,特別是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美元貨幣貶值,結果導致許多國家拋售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到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放棄按照35美元1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金本位制”宣告破產,但是,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流通貨幣的地位并沒有發生改變。近些年來,由于美國通貨膨脹嚴重,貨幣發行量越來越大。美國不得不依靠發行國債,維持自己的財政運轉。許多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將自己辛苦賺來的美元外匯購買美國國債,支持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國本來應該開源節流,逐步減少財政赤字,可是,由于美國總統奧巴馬急于實現競選承諾,推行龐大的醫療保健計劃,結果導致美國的財政赤字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進一步上升。為了轉嫁國內危機,美國政府和美國的國會議員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盯在美元匯率問題上,試圖通過改變匯率減少美國的財政赤字,提高美國的競爭力。

  作為美國的主要債權國,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如果改變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大幅度升值,那么,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所持有的美元國債大幅度減少,美國政府可以通過匯率的變化減少自己的債務。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美國人就曾經使用這個招數。當年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日元大幅度升值,結果導致日元的購買力大幅度攀升,日本對美國的出口卻急劇下降。日本政府為了刺激國內經濟增長,拼命地降低銀行利率,結果導致大量的熱錢進入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為了避免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日本中央銀行被迫連續加息,從而導致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直到今天,日本的經濟尚未完全恢復元氣。

  中國當前面臨與日本同樣的窘境。如果改變人民幣的匯率,那么,中國的出口將會急劇萎縮,為了擴大內需,政府不得不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而貨幣發行量過大,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從而累積更多的經濟泡沫。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苗頭。如果政府采取措施,擠壓資本市場上的泡沫,那么,很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徹底崩潰,F在互聯網絡上已經流傳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徹底崩盤的時間表。這說明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匯率可能是引發中國經濟危機的導火索。

  好在有前車之鑒,中國政府不會乖乖就范。但是,來自美國的壓力不容小覷。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美國政府一方面揮舞著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不斷地惡化兩國的貿易關系;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國政府改變自己的金融政策,從而使美國獲取更多的利益。這充分說明美國正在利用中美關系轉移國內的經濟危機。中國政府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國內存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如果放棄或者部分放棄美國市場,大量關閉外貿企業,那么,有可能會大幅度提高失業率;反過來,如果為了保持與美國的貿易關系,而小心翼翼地改變人民幣匯率,那么,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預期,從而使大量熱錢進入中國,給中國的金融調控帶來更大的壓力。

  不少人錯誤地以為,中國有意識地追求貿易順差,以此來賺取美元外匯。重商主義時代,外貿的確是賺取真金白銀的有效手段,是富國強兵的重要途徑。但是,在貨幣脫離了金本位之后,為了賺取其他國家的貨幣而追求貿易順差,簡直是愚蠢之極。所以,沒有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通過發展對外貿易賺取其他國家的貨幣,然后用來購買進口國的國債。中國當前的貿易政策是迫不得已,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為了確保國內金融市場穩定,政府不得不大量收購外貿企業手中的外匯,從而形成了龐大的外匯儲備。為了解決外匯保值增值問題,不得不成立主權基金,用于購買美國的國債。這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貿易策略,也是轉型國家迫不得已的經濟政策。當務之急,是要通過購買美國的實物產品,盡可能地把外匯變成可用的資產,從而逐漸地實現貿易平衡。

  但是,正如人們所意識到的那樣,美國顯然不愿意看到中國改變自己的貿易政策。他們寧愿采取單方面的貨幣政策,迫使中國政府提高人民幣匯率,從而減少中國對美國的債權。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束手無策。中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巨大影響力,迫使美國政府投鼠忌器。美國政府推遲宣布所謂“匯率操縱國”,實際上已經有所忌憚,F在的問題是,中國政府必須通過政治、外交等手段,進一步迫使美國政府徹底收斂。當中國政府逐步減少美元外匯儲備,并最終實現貿易平衡的時候,所謂人民幣匯率問題自然就會消失。

  筆者認為,解決中美兩國之間匯率問題,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必須在理論上揭露美國制造所謂“匯率操縱國”的真相,把匯率問題解釋清楚。當年美國提出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為了維護美元的國際地位。但恰恰是美國政府宣布放棄布雷頓森林體系,這說明美國政府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匯率操縱國”。當今世界金融市場之所以動蕩不穩,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國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美元始終處于貶值的狀態。美國有義務重新對國際社會作出承諾,將美元主動與黃金掛鉤,從而穩定國際金融貨幣體系。假如美國為了本國的利益,而不斷要挾其他國家,那么,美國就是一個不負責任國家。美國需要檢討的是自己,而不是指責別人。

  其次,各國為了發展本國經濟,調整本國的匯率,美國不應當指手劃腳。匯率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主權事務,按照聯合國憲章,美國不應該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美國要想解決自己的貿易平衡問題,必須從本國的經濟著手,通過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開放本國市場,特別是高科技產品市場,確保其他國家能利用自己的美元外匯購買美國的產品。如果美國試圖通過簽訂新的“廣場協議”,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那么,美國就應該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第三,當前世界各國正處在經濟復蘇階段,刺激經濟仍然是各國政府宏觀調控的主旋律。之所以發生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就是因為美國的金融機構發行大量的金融衍生產品,從而放大了金融風險,損害了其他國家的利益。所以,美國政府一方面要穩定美元貨幣,另一方面也要加大金融體制改革,監控金融機構,防止他們繼續不斷地發行金融衍生產品,從而向世界其他國家輸出金融危機。上個世紀的90年代,美國政府制定的金融現代化法案,催生了一個又一個超大規模的金融投資銀行,這些金融企業無所不能,無惡不作,在世界各國翻云覆雨,興風作浪。如果說美國發行的美元是一只狂暴的怪獸,那么,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就是這個怪獸的飼養員。事實證明,如果沒有華爾街投資銀行的金融炒作,國際金融市場不會變成這般模樣。因此,美國政府必須采取措施約束華爾街投資銀行的投機行為,盡快制定金融透明化方案,讓華爾街投資銀行把自己所開發的每一個產品以及交易合約公之于眾,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世界各國充分了解美國“金融創新”的真相,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世界各國了解美國政府發行貨幣的基本走向。

  總而言之,匯率是一個國家主權內部事務,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匯率操縱國家。美國不僅通過擴大美元發行量,操縱美元匯率,而且影響其他國家的外匯收益;美國不僅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鞏固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而且通過華爾街投資銀行發行金融衍生產品,轉嫁國內的金融危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貨幣操縱國,美國沒有資格對其他國家說三道四。世界各國應當聯合起來,盡快推動聯合國制定國際匯率透明化公約,要求美國投資銀行公布自己的金融衍生產品,并且組建獨立的核查小組,對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全面核查,從而防止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再一次全面爆發。

  喬新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轉發此文至微博 我要評論

> 相關專題: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