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專欄作家查爾斯·休·史密斯(CHARLES HUGH SMITH)3月5日在Daily Finance發表評論文章稱,希臘債務危機反映了歐元作為單一貨幣的根本缺陷,它加劇了出口大國德國與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愛爾蘭等消費國之間的不均衡,危機的演化可能會導致歐元的終結。
以下是評論文章原文:
在周三希臘公布新的節儉措施、削減其極端不可持續的財政赤字之后,歐元區各國略微松了一口氣,然而觀察家們在深入分析歐元之后卻并未有這般輕松之感。在希臘危機的背后,隱藏著結構上的不均衡,這種不牢靠的根基令歐元岌岌可危。
歐元區最關鍵的失衡存在于出口大國德國與其貿易伙伴之間,德國產生了巨大的貿易盈余,而后者則出現巨大的貿易和財政赤字,主要是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
那些歐洲之外的人可能會驚訝于德國的出口居然大致相當于中國(1.2萬億美元),盡管德國的人口只有8200萬,是中國的6%。德國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美國以巨大的差距位居第三。
增長依賴于出口
德國對出口的倚重令其處于所謂的重商主義陣營中,陣營中其他國家和地區(非石油出口國)往往也會產生巨大的貿易盈余,包括中國、日本、中國臺灣和荷蘭。從2000年到2008年,德國出口增長高達65%,其國內需求則幾乎原地不動。如果沒有如此強勁的出口增長,德國經濟可能會陷入停頓。荷蘭也是一個出口大國(貿易盈余330億美元),盡管其人口相對較少,只有1600萬。
另一方面,那些“消費者”國家經常賬戶赤字和政府赤字卻居高不下。以意大利為例,貿易赤字高達550億美元,財政赤字大約1100億美元,總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達到驚人的115.2%。
微妙且危害巨大的不均衡
盡管歐元創立的初衷是為了消除多種貨幣帶來的成本來提高效率,但它卻微妙地帶來了對歐元區內部各國生產效率一種有害的忽視。盡管德國的工資水平較高,但德國政府和行業工會一直在限制生產成本,哪怕在出口激增的情況下。結果是,在2000-2009年間,德國的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僅上升5.8%,而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大致上升30%。
歐元區內部這種生產率、債務和赤字的不均衡所帶來的后果是難以察覺的。但實際上,歐元給重商主義、高效率的德國帶來一種結構性的競爭優勢,它讓那些進口國被鎖定在一種令德國產品比進口國國內生產的產品更便宜的貨幣上。換句話來講,通過壓低生產成本、效率高于歐元區其他國家,德國實際上是通過降低單位勞動力成本在歐元區內部實現了“貨幣貶值”。
失靈的集體機制
歐元還有一個同樣具有迷惑性的有害后果:這種貨幣整體的強勢使得赤字國家能夠以低利率迅速擴大借貸規模。實際上,歐元掩蓋了債臺高筑的赤字國家和那些過度依賴房地產泡沫獲得增長和稅收的國家(愛爾蘭和西班牙)內在的脆弱性。
在引入歐元之前,無論何時過度消費和過度借貸開始阻礙出口獨立的“消費者”經濟,這種不均衡都可以通過一國貨幣的貶值來做出調整和糾正。這種貨幣貶值可以恢復重商主義國家和消費者國家之間供求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的平衡。
如果今天沒有歐元,那么希臘的德拉馬克將相對于德國馬克貶值,從而提高德國產品出口到希臘的成本,德國出口就會下降,希臘貿易赤字也會下降,同時借款人就會要求希臘提高國債利率,從而迫使希臘政府削減赤字支出。
但是現在,所有16個國家都被鎖定在單一貨幣之中,通過貨幣貶值來達到新的平衡變成了不可能。它使得德國面臨救援那些利用歐元的強勢過度借貸和過度消費的“消費者國家”的艱巨任務。另一方面,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的國民也面臨著削減社會福利來讓預算與本國勞動生產率重新校準的苦澀現實。
盡管希臘公布了節儉計劃,歐盟也承諾提供援助,但顯然當前這種深度的結構性失衡不可能用創可貼來解決。除非德國和其他貿易順差國家不停地救援歐元區的赤字消費國,否則那些較弱的國家最終將會走向違約或者破產。
事實上,德國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助長了這些驕奢淫逸的鄰邦的過度借貸。根據《商業周刊》的數據,德國的銀行持有歐元區陷入困境的國家大約2500億美元國債。
于是難題出現了:如果德國聽任這些脆弱鄰國主權債務違約,歐元將會受到損害,德國在歐洲內部的出口將會下滑。但如果德國充當“最后借款人”,那么它的納稅人就要成為買單者。如果問題國家的公共和私人債務按照當前速度繼續膨脹,很可能強大的德國最終也無力或不愿無休止地救援下去。這就會給德國和債務國帶來壓力,迫使它們放棄理論上十分完美、但最終卻無法在經濟參差不齊的歐元區推行下去的單一貨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