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年確立一種國際貨幣?美國的歷史經驗證明,這一任務雖然雄心勃勃,卻并非不可完成
巴里·艾肯格林
中國正在不遺余力地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同巴西簽訂協議,在雙邊貿易中使用各自貨幣進行結算;同阿根廷、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韓國和馬來西亞等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今年夏天,在中國香港地區和內地五個城市間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并且授權匯豐控股在香港地區發行人民幣債券。緊接著, 9月,財政部在香港地區發行了60億元人民幣國債。
這一切舉措都是在鼓勵進口商、出口商和投資者更多地使用人民幣,其目的在于減少中國對美元的依賴,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歸根結底,是為了讓中國有朝一日成為儲備貨幣發行國,獲得相應的靈活性和金融特權。
人民幣正在崛起,這一點毋庸置疑。促成全球經濟多極化的那些原因,亦將促使國際貨幣體系趨于多極化——由若干種貨幣分享儲備貨幣地位。鑒于中國經濟的體量和增長前景,人民幣有朝一日會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之一,這一點也毋庸置疑。
問題在于,什么時候?謹慎的觀察家諄諄告誡,要使人民幣成為一種真正的國際貨幣得花一些時間。人民幣要在國際上吸引到官方或私人使用者,首先中國得建立起有深度、流動性充裕的各類金融市場。這就要求中國的清算和結算系統變得更可靠、更透明。這樣的市場還必須要有基準資產(benchmark asset)、明晰的收益率曲線和大量的市場參與者。流動性充裕的市場由這些因素構成,它們無法一蹴而就。
此外,那些市場還必須向世界開放。換言之,中國的資本市場必須先充分開放,人民幣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真正的國際貨幣。這就要求中國的銀行和國有企業完成徹底商業化的轉型,同時逐漸過渡到一種更靈活的匯率機制。簡言之,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愿景,意味著中國增長模式的根本轉變。
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我們,這個任務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
但是話說回來,美國自身的歷史卻似乎說明,達到這一目標有時比預計的要快。一直到1914年,美元都絲毫沒有扮演過國際貨幣的角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以美元進行外匯儲備。也沒有任何外國發債人在美國市場以美元發行債券。那時大家都是去倫敦,讓英國的銀行負責承銷,以英鎊進行交易。就連美國的進出口商也會到倫敦而不是紐約去尋求貿易信貸,并且以英鎊而非美元進行結算。
1914年,美國經濟規模已達英國經濟規模的兩倍以上,國際金融中心卻仍然是倫敦而不是紐約,這反映了英國的先發優勢:英國領先于美國成為工業、出口和海外投資大國。由此可見,在儲備貨幣地位的競賽中,先發地位是個大優勢。
然而,這一形勢也反映出,美國缺乏必要的市場基礎條件,以使美元扮演國際化的角色。美國尤其缺少一個交投活躍的商業承兌匯票市場,商業承兌匯票則是進出口商的主要融資工具。美國還缺少一個中央銀行以支持該市場。
隨著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成立,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美國新央行的一號行動就是鼓勵建立一個商業承兌匯票市場。它的辦法是通過回購協議,為在紐約發行的大多數商業承兌匯票做市。這一操作縮小了買賣之間的價差,令價格保持穩定。
官方的托市政策激發了私人投資者對這一新工具的信心。隨著私人投資者不斷加入,商業承兌匯票市場的交投變得日益活躍。到上世紀20年代中期,紐約便超越倫敦成為世界頭號貿易金融中心。此時,美聯儲便可收斂市場干預措施,把市場交給私人投資者了。緊隨私人投資者而來的則是各國央行。到了上世紀20年代后期,許多央行持有的美元儲備超越了英鎊儲備。
掐指一算,美元從零開始到超越英鎊,也只不過用了短短十年。
中國政府確立的目標是,到2020年,北京和上海躋身于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列,其富有深度和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將向全世界開放。這里的潛臺詞是,希望2020年就是人民幣成為一種主要國際貨幣之時。
人民幣是否也能在短短十年內成為一種主要國際貨幣?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美國的歷史經驗則證明,這一任務雖然雄心勃勃,卻并非不可完成。
(作者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與政治學教授。Copyright:Project Syndicate,2009;翻譯: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