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當前,銀行紛紛推出花樣繁多的外匯理財產品,但如何選擇外匯理財產品卻是投資者普遍面臨的難題。對此,重慶理財專家提醒,在世界經濟依然低迷的背景下,投資者購買外匯理財產品要“四看”。
一看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中信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師說,外匯理財產品一般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浮動收益類產品,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可以保證原貨幣的本金和利息不受損失,就是常說的“保本保息”,這類產品比較適合對國際金融市場不太了解、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普通投資者;浮動收益類產品收益相對較高,但風險也大,這類產品比較適合對國際金融市場有一定程度了解、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和金融資產較多的高端客戶。
二看匯率風險。中信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師說,對于一些跨幣種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投資者應警惕匯率風險。比如,以澳元投資美元的理財產品,銀行在運作過程中一般需要先將澳元兌換成美元,待產品到期后,再將運作本金和收益兌換回澳元。在沒有風險對沖措施的情況下,兩次匯兌的時間錯配便會引發匯率風險。
三看產品掛鉤標的。當前,在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中區間累計型和直接掛鉤利率的產品比較多,掛鉤能源、貴金屬、指數基金價格的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也有所增加。投資者在選擇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對掛鉤標的有所了解,因為投資者如果對所購產品的掛鉤標的未來走勢判斷失誤,便會陷入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窘境。此外,掛鉤標的為股票、基金、指數或商品的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多為高風險投資,銀行可能將其設計為保本浮動收益型或者部分保本型產品,但投資者需要識別其中蘊藏的風險。
四看贖回條件。中信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師說,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期限普遍較長,一些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不允許提前贖回,一些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雖然能夠提前贖回,但只能在特定時間贖回,且需要支付贖回費用。此外,盡管有的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有保本條款,但其前提是產品必須到期,投資者提前贖回就有可能虧損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