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道
經過6個多月的準備之后,備受關注的中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進入實質運作階段。
7月6日,中國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分別落戶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和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這意味著,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將從計價貨幣提升至結算貨幣。
“相對于其他政策的出臺,這次行動是非常迅速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徐兵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天。
從2008年1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到如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終于進入實質操作階段,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一直影響著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決策層還是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徐兵認為,長期以來,中國的進出口企業一直遭受著匯率波動帶來的影響,該業務的實施不僅可以使企業有效規避匯率風險,還能使中國的對外貿易回歸到貿易本質屬性,即用“實貨”換“實價”,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換回外匯。
“出于防范風險的緣故,現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范圍還比較有限,預計在明年,在銀行積累了相關經驗之后,就會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徐兵表示。
事實上,監管層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一直都比較謹慎,在面對通過跨境貿易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流入境外的資金去向也有著嚴格的“把握”。
人民幣從“計價”到“清算”
打個比方,當中國企業向一家境外客商出口一批商品的時候,如果要讓對方用人民幣來結賬,但對方沒有人民幣,怎么辦?大致有兩種解決的辦法:第一種,對方向一家中國的銀行申請貸款,由于貸款需要抵押,對方最終還是需要向中國出口商品來還上這筆賬;第二種,賣給中國一批中國需要的貨物,用得到的人民幣來結算。
但無論如何,只要用人民幣結算,跨境貿易對于中國就有了“實”換“實”的性質。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第一單,即是采用了上述的第一種辦法。
7月6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收到中銀香港匯來的第一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項下款項,收款企業為上海電氣集團下屬的上海電氣國際經濟貿易有限公司。
這是中國首筆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國際貿易業務,該款項為這家公司在香港的商業伙伴匯出的貿易款。
“用人民幣結算,風險會降低,有利于貿易雙方。”獲得跨境人民幣結算第一單的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徐建國在啟動儀式上對媒體稱。
7月6日,中國銀行還與渣打銀行、東亞銀行、華僑銀行、韓亞銀行香港分行等11家銀行簽定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項下清算帳戶協議》。
中國銀行公司金融總部負責國際結算業務的總經理王國勝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的開展,對中國銀行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
具體到結售匯收入上,短期上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會影響外幣結算業務量和相關的結售匯收入,但由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還是試點開展,整體規模不大,對銀行結售匯收入影響不大。
王國勝表示,長遠來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開展,有助于我國外貿企業拓展新的貿易領域,有助于促進我國整體對外貿易的增長。
在未來市場整體做大后,銀行人民幣結算和外幣結算都會獲得較大發展,相關業務收益也會相應增加。此外,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還會帶來相關的清算收入、融資收入、相關產品手續費收入、存款收益等。
“對進口企業來說,如果企業處于強勢地位,具有較強的談判能力,可以選擇支付人民幣,降低其財務成本。”王國勝說,對出口企業來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貿易主要結算貨幣匯率的劇烈波動和貿易融資的萎縮,對貿易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他稱,在這一過程中,內地不少出口企業希望使用幣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進而規避匯率風險。盡管好處顯而易見,但能否被國外客戶接受還受多種因素限制。
7月6日,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受了上海環宇進出口有限公司委托匯出首筆以人民幣跨境計價與結算的匯款業務,采用代理行清算模式進行清算,匯入行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據悉,截至目前,在交通銀行預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的境外參加銀行為19家。目前其在上海、廣東省、深圳、珠海、東莞的5家分行已收到相關申請金額逾一億元人民幣。
興華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姜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推出,將使中國進出口企業在對外貿易中有效規避匯率風險,鎖定進口企業的成本和出口企業的收益,加快企業結算速度,提高其資金使用效率。
據介紹,此次在全國范圍內參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企業共有400家,其中上海市100家,廣東省(不包括深圳市)200家,深圳市100家。
交通銀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張小明在上海的啟動儀式上表示,試點企業要具備豐富的國際結算業務經驗,遵守財稅、商務、海關和外匯管理各項規定,資信良好,如實注冊,真實出資,并在所在省市具有實際的營業場所,遵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各項具體規定。
張小明稱,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推出,相關政策實現了三大突破:第一是境外企業可以委托境外銀行作為代理行或清算行,這些境外銀行可以到境內試點銀行開設人民幣賬戶;第二,試點銀行可以為境外參加行提供人民幣融資;第三,試點銀行可以直接向境外企業提供貿易項下人民幣融資。
“貨幣小國”謀變
事實上,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元在外匯市場上出現強烈震蕩,導致中國諸多出口企業在承受外貿需求訂單下滑壓力的同時,還不得不應對日趨嚴峻的匯兌風險。
國家從促進貿易增長的角度出發,加快了研究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實踐操作。一位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其實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決策層就已經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方向,“美元是主導貨幣,目前,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佳時機”。
“但由于去年年底正是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出口形勢影響比較嚴重的時候,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就被暫時壓了下來。”
該人士稱,他所在的機構曾向國務院多次提交過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報告,“大致意思就是能否局部開放資本項目下的貨幣兌換”。該人士稱,而最為關鍵的是在哪些領域最先放開以及開放的時間。
“其實,所謂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往來的結算工具。”據該人士稱,在國家未批準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之前,在一些周邊區域,比如柬埔寨等地就出現過一些非法形式的人民幣結算交易。
“現在看來,就不難理解周小川為何要在G20召開之際高調提及超主權儲備貨幣的觀點了。”該人士稱。
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關于必須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以解決金融危機暴露出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一系列問題”的言論在國際社會激起千層浪。
隨后,很多西方媒體將該文解讀為“中國對美元主導地位表示不滿”。
7月4日,在全球智庫峰會“金融安全分論壇”上,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委員會執行長官馬克· 烏贊表示,對中國來講,人民幣可以成為一個地區性的貨幣,目前在國際貨幣儲備層面,中國可以考慮把人民幣國際化。
“從決策層關注人民幣結算、到周小川發表文章,再到確立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這些舉措都是在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另外一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原因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進程遠遠滯后于貿易發展”。中國工商銀行投行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史晨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其實,人民幣國際化的貿易進程早已出現雛形。
他表示,首先,中國已經與韓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阿根廷等國家或地區簽署了總額6500億人民幣、期限3年的雙邊本幣互換;其次,中國開始加快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試點工作。2009年4月8日,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個城市試點人民幣貿易結算。
但與貿易進程相比,中國金融進程顯然滯后,中國“貿易大國”與“金融小國”的矛盾,一個癥結在于中國是“貨幣小國”。在國際貸款市場、國際債券市場和對外直接投資方面使用人民幣計價的數量,微乎其微,人民幣在這3個核心部分的國際化指數近乎于零。
“硬通貨”猜想
當人民幣國際化邁出關鍵一步之后,人民幣是否能夠成為國際“硬通貨”便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之一。
“現在說這個問題還有些不切實際,因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要順利推進,還需要很多制度和配套政策。”徐兵說,作為國際貨幣的條件,不僅需要發幣國自身經濟的運行穩定、國際收支保持平衡,還需要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如發展人民幣匯率、利率的衍生產品交易,資本市場則要開放長期、短期債券的流動。
知情人士稱,中國目前非常缺乏與人民幣資產相關的金融衍生品,這使內地以外的人民幣持有者不能有效規避風險。這就需要國家能夠配套相關措施,發展相關金融衍生品,開辦人民幣出口買方信貸業務,鼓勵金融機構優先發放人民幣貸款。
此外,還需要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允許國外資本入境后能夠自由流通、進出,這樣才能有利于人民幣成為硬通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位知情人士說。
正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所說,“人民幣最終將與美元和歐元一樣成為國際貨幣,但新貨幣體系的建立將花費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曾任央行行長的戴相龍表示,美元的主導地位不會在短期內被削弱。
事實上,當美元引起的金融“恐慌”在世界范圍內擴散之后,亞洲貨幣的呼聲就越來越高,當人們紛紛預言中國經濟將率先復蘇的時候,人民幣在這場國際貨幣體系的重構中成為重要因素。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在全球智庫峰會上就曾表示,人民幣在東亞地區替代美元成為東亞國家的貨幣,是區域貨幣發展的趨勢。人民幣在東亞地區被廣泛接受的程度使之成為可能,而且人民幣匯率穩定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尤其在這個時候,可以建立替代性的結算體制,不能完全依賴美國或者其他國家提供流動性進行國際貿易。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表
2009年7月6日, 第一筆由內地企業出口香港、貿易貨款經中銀香港匯入內地的跨境貿易人民幣匯入匯款業務完成。
2009年4月2日, 中國人民銀行和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2009年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和印度尼西亞銀行宣布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2009年3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和白俄羅斯共和國國家銀行宣布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2009年3月9日,央行行長助理郭慶平介紹,國務院已經確認,人民幣跨境結算中心將在香港進行試點。
2009年2月8日,中國與馬來西亞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2008年12月25日 國務院決定,將對部分地區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此外,中國已與蒙古、越南等周邊八國簽訂了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
2008年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2008年7月10日, 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三定方案,新設立匯率司,其職能包括“根據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幣債券在登陸香港,此后內地多家銀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兩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幣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