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京——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上周赴美參加“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研討會,開會前一天,經喬治城大學安排,我們拜訪了美國貿易代表處。此機構離白宮僅數百米,辦公樓看上去卻不起眼,舊而普通。可別小瞧了這地方,據說所有對華貿易政策就在這里醞釀。那天美方出面的是三位助理代表,其中蒂莫西先生(Timothy Stratford)駐華多年,是中國通。盡管我事先對這次見面期望不高,不過近兩小時交談,投石問路,對彼此的分歧多了些了解。
賓主見面客套話不多,美方先是介紹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給我最深的印象,是金融危機已令100萬美國人失去了工作,100萬個家庭失去了房子。對這些美國人的境遇,我當然表示同情。然而蒂莫西先生話鋒一轉,說此次金融危機與美中貿易持續逆差有關。他埋怨中國人過于節儉,對美出口多、進口少;批評中國政府管制人民幣匯率。所以為改善美中貿易收支,他建議應讓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
中美貿易的口水戰,并非始于今日,由來已久是老話題,而蒂莫西先生提出的諸多批評,也早在我意料之中,不奇怪。其實,我們也是有備而去。
首先我承認,近些年美中貿易持續逆差是事實。然而如何看待美中逆差?或者說能否把責任歸咎于中方?我的看法與蒂莫西先生顯然不同。并非有意為中國開脫,而是從純學術立場看,單以貿易順差或逆差論對錯,不僅過于武斷,也不合常理。經濟學說,一國有順差,代表它出口大于進口,為別國提供了更多的商品,增加了外儲;而逆差則說明進口大于出口,消費了人家更多的商品,同時減少了外儲。可令人不解的是,美元原本就是國際儲備貨幣,而美國消費了中國的廉價商品,怎會反倒覺得吃虧了呢?
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無一例外,大家皆處在國際貿易鏈條的某個環節上,不買則賣,有順差就會有逆差,只要不是強買強賣,便是利益共享,是多贏。當然,倘若一國貿易持續逆差,那也得調整,不然則會傷及國內就業。估計美方也正是從這個角度批評中國。不過我要指出的是,一國應該追求的貿易平衡,并非雙邊平衡而是多邊平衡。比如中國對美國是順差,但對日本卻是逆差,而日本對中東石油國又是逆差,若僅討論中美兩國貿易,無論順差逆差其實都毫無疑義。
想想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吧。如果把國內貿易理解為國際貿易,個中道理會更明白些。比如你經常去街頭餐廳用餐,那么與餐廳之間,你永遠是逆差,餐廳永遠是順差,因為餐廳不直接向你買東西。同理,餐廳需要從糧店買大米,那么餐廳與糧店之間,餐廳是逆差,糧店則是順差。可是我問你,你會因為自己與餐廳之間的持續逆差而感到不滿嗎?或者有誰見過,世上有哪家餐廳會因與糧店的逆差而對糧店興師問罪的呢?
由此看,美方拿“逆差”與中國說事,借口并不高明。而且據我推測,美方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正目的,還是逼人民幣升值,對此,那天蒂莫西先生直言不諱,說得清楚。而我的回應是,人民幣升值不僅對中國不利,對美國也不利,是兩敗俱傷。不錯,人民幣升值會減少中國對美的出口,但整體看,不可能改善美國的逆差。因為中國對美出口,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這些產業美國并無優勢,美國不從中國進口就得從別國進口。終歸是要進口,美國的逆差當然不會改善。1
王東京
退一萬步,即便按美方所說,人民幣升值能改善美國的逆差,可是代價呢?我能想到的,至少是美國人的實際生活水平要下降。過去買一件中國造的襯衣也許只需70美金,而人民幣升值后可能要花100美金,這對美國人來說,擺明是凈損失。不知美國普通消費者怎么看,我想天下不會有死活要逼商家提價的買家吧!就好比你去餐廳吃飯,為了減少你對餐廳的逆差,于是不斷要求飯菜漲價,一直漲到你吃不起為止。請問你會那么蠢嗎?
是的,人民幣升值對改善美國逆差不一定有助;但對中國而言,影響則非同小可。很明顯的,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升值20%,致使中國的出口大幅下挫。截至去年底,有近8萬家中小企業倒閉,2000多萬人下崗失業;而且為數不少的企業開始向南亞外遷。己所不欲,莫施于人。既然美國不希望自己增加失業,又何必損人不利己,一定要逼人民幣升值呢?除非另有難言之隱,不然逼人民幣升值說是為改善美國的貿易收支,說破天我也不信。
美國要調整美中貿易逆差,依我看,對美國來說其實只需一招。舉世皆知,美國的高科技冠于地球;而中國有近2萬億的外儲,當下又有意進口高科技。前幾年有人換算過,說一架波音飛機,可抵得上中國八億件襯衣價格。這樣,只要美國肯把高科技賣給中國,平衡貿易收支豈不易過借火?可那天蒂莫西先生說,美國也想賣些高科技給中國,但擔心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若果如此,那么雙方要談的就應是知識產權保護,而不該總去糾纏人民幣匯率,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