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而言,若要內部(主要是經濟增長和物價的關系)與外部(主要指國際收支)同時均衡,必須依靠兩種政策工具,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否則是不可能同時達到這兩個經濟目標的。歐洲貨幣體系奉行固定但可調節的匯率制,等于是削弱了各成員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為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德國的貨幣政策是緊縮性的,而意大利的貨幣政策是寬松的,馬克與里拉的匯率必然會出現“馬克堅挺而里拉疲軟”的局面,進而強迫兩國的貨幣當局去干預,因為歐洲貨幣體系要求其成員國奉行趨同的貨幣政策。但是,如果一國不能用貨幣政策來調節本國經濟的內部和外部均衡,就只能依靠財政政策去調節。這樣,不僅干預效果有限,而且目的也很難達到。
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固定匯率制相比,歐洲貨幣體系在政策制定的平等性或對等性方面要靈活一些,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固定匯率制所存在的缺點。在固定匯率制時期,美元是這一體制的中心。美國經常按自己的經濟需要制定貨幣政策,由此引起美元匯率的壓力常由其他國家去分擔,這是固定匯率制瓦解的原因之一。在歐洲貨幣體系內,如果所有成員國的經濟實力對等,任何一種匯率因某國經濟政策變化引起波動后,由此引起的負效應必然會迫使這個國家重新考慮其政策。但是,如果成員國的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強國在制定其經濟政策時,就可以較少地考慮其他國家的要求或利益。歐洲貨幣體系面臨的正是這種情況。馬克成為歐洲貨幣體系中事實上的中心貨幣,正是由于德國經濟在歐洲的實力地位。當初圍繞著英鎊是否加入歐洲貨幣體系的問題,英國有過許多激烈的爭論。英國《經濟學家》1985年9月21日一期的文章評論說:“如果英鎊真的加入(歐洲貨幣體系),最大的變化就是英國貨幣政策的責任從英國央行轉移到德國央行,因為德國央行總是要保證可靠的貨幣,他怎樣做,其他國家也會跟著做。”但英國加入歐洲貨幣體系的好處也是眾所周知的。英國《金融時報》在1987年9月28日的文章中寫道,英國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后,英國政府“就可以由德國央行站在背后做靠山,控制隨時可能出現的兩位數通貨膨脹率”。(未完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