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資本家的最后一個堡壘是如何失去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1日 03:25  21世紀經濟報道

  浸淫投行業17年,威廉·科漢卻沒有丟掉他的文筆。他所著586頁的《最后的大佬》成功地證明了:至少對于一部分人來說,長期與數字打交道也不會損傷講故事的能力。

  科漢之所以能講好這個精彩故事,首先是選對了一個題材——華爾街上的投資銀行。這個題材的魅力核心,查爾斯·R·蓋斯特多年之前就清楚地意識到了。

  幾年前,時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的唐旭在蓋斯特所著《最后的合伙人——華爾街投資銀行的秘密》的序言里一語中的,“奇怪的是,在這個最具資本主義特征的市場里,證券公司不斷地幫客戶把股票賣給公眾,使股份公司成為大公司的標準模式。但是,這些券商本身,卻長期保持了合伙制(甚至家族制)的公司模式。這種模式保持了100多年,直到近年來,隨著業務競爭與管理規則的變化,他們才逐漸將合伙制轉變成了股份制,成為上市的公眾公司。”

  可惜的是,身為金融學教授的蓋斯特在這本不到400頁的書里塞進了十多家投資銀行,活生生地浪費了一個好題材。而前調研記者科漢卻鋌而走險,將所有的賭注押在自己工作過的拉扎德上。

  巫師與銀行家

  科漢賭贏了。

  《最后的大佬》英文版面市之前就已是華爾街的談資,而距離其發售一個月前,它在亞馬遜網站上名列點擊排行榜第65位——《哈利波特》續集是唯一一本排名超過它的未發行書籍。

  是什么使得一本以大肚腩中年男子為主角的書,魅力直追滿天飛的巫師?

  對于美國投行業里的人來說,原因很好理解——華爾街到處都有這家公司出來的人,而且,離家出走的拉扎德同志另立個山頭往往又是條好漢:蒂姆·柯林斯(Tim Collins),成立了收購公司Ripplewood(海爾競購美泰時,Ripplewood就代表海爾的對手);杰拉德·羅森塔爾(Gerald Rosenthal),掌管著羅斯柴爾德(看過《貨幣戰爭》的讀者肯定對這個名字有印象)的北美市場的業務;拉特納現在是Quadrangle集團的執行董事,這家公司是他在2000年離開拉扎德之后成立的;麥克爾·普萊斯(Michael Price)Evercore伙伴公司的電信業高手……

  去年7月中旬,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緊急出臺一系列針對“房利美”和“房地美”救助措施時,為了幫保爾森挖來高盛集團金融機構業務的主席肯·威爾遜出任臨時“危機顧問”,時任美國總統的布什給威爾遜打了私人電話,而后者去高盛之前,上一個工作單位就是拉扎德。

  而且,詭異的是,無論有多少牛人離開拉扎德,這家老字號總能找到別的牛人頂上,這直接反映在它的業務中。

  最近破產的投行雷曼兄弟正在出售旗下的特拉華州儲蓄機構和猶他州產業銀行,你猜承辦此次拍賣的是誰?還是拉扎德。

  就像對多數人來說,身邊的辦公室戀情八卦程度遠大于隔岸的明星緋聞,華爾街上的銀行家們急于一閱容易理解——畢竟如果有機會窺見自己現在的老板或未來同事的過去隱私,這種誘惑是很難抵擋的。

  華爾街的興趣容易理解,但為何那些跟金融業務八竿子打不著的外行也會追捧呢?

  收入動輒以百萬美元計的銀行家又兼常常露面雜志封面的出鏡率只是這群另類明星誘惑力的部分原因,最近十年來的重大交易頻出使得間接被影響到的人群規模龐大得驚人。

  他們希望窺見談判桌背后的灰色背影,而背影中最神秘的一個,莫過于拉扎德。

  只要音樂響起

  許多教科書告訴我們,當企業需要資金時就得考慮兩個市場:股權資本市場和債權資本市場。前者是上市公司、投資銀行和機構投資者一起玩耍的大水池,而后者的債券承銷等業務也常常離不開投資銀行。

  但這遠不是投行工作清單的全部,能給他們帶來巨額收入的還有兼并收購(M&A)和銀團貸款等諸種途徑。

  2007年7月,花旗集團前CEO普林斯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說,就算在市場混亂時期,“只要音樂響起,你就必須起身跳舞。”這句話其實修改一下對投行更為貼切——幾乎任何一個上規模的企業想跳舞,必然需要找投行提供音樂。

  這就像迪廳不能沒有DJ一樣。而對于華爾街的DJ來說,最能激發舞者野性的音樂就是并購。

  2008年里被取消的并購交易創出歷史紀錄,這一年全球并購交易的總規模同比下降了29%,但還是高達3.28萬億美元,跟同年的東歐國家GDP總和相比還是要高出一倍來。

  2009年的金融市場,絕對算不上風和日麗,歐美等國股指依舊處于連續的下跌之中,各種經濟數據也幾乎沒有好消息,但全球的交易并購市場卻像7-11便利店一樣沒歇著。

  截至今年的3月上旬,已經宣布的超百億美元的并購案件就包括了輝瑞以680億美元并購惠氏、默沙東以411億美元并購先靈葆雅等多起重量級并購案件。先前一波三折的陶氏化學并購羅門哈斯案最終得以確認,涉及金額165億美元,同樣不是小數目。此外,必和必拓再度尋求收購力拓,強生等多家知名藥企也傳出可能進行巨額并購的消息。

  就算不考慮金額的大小,想想這些涉及的企業在全球的員工總數,站在一起夠擠滿幾個上海市?影響他們命運的,真的是那幾個決意并購的企業家嗎?

  并購企業的名字常新,卷入的投行卻往往總是那么幾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拉扎德浮浮沉沉卻總在這串名字里。

  大佬的基因

  科漢知道,無論是從實際情況出發(投資銀行里少部分人掌握大部分影響力,拉扎德更是其中的典型),還是考慮到讀者記憶力的極限,他都需要把掌握最大權力的那幾根“大蘿卜”拎出來。

  自相矛盾的是,謹慎、隱秘和詭計是這家投行的秘密武器,但其中的實力派常常是媒體紅人,也安于享受關注。

  第一個被科漢“賣”掉的不是拉扎德的老板,而是費利克斯·羅哈廷。

  羅哈廷1928年5月20日生于維也納,1934年-1942年在法國生活,之后為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隨父母移民美國。

  類似的逃難經歷驅使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脫口一句:“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羅哈廷同樣有自己的偏執,他可以不在意同事分享自己的經濟利益,卻不能容忍任何人奪走聚焦在他身上的目光。

  他與許多公司首席執行官打得火熱,但對手下卻苛刻得很,拉扎德其他合伙人鮮有人敢發飆的原因不僅是羅哈廷能賺錢,也懾于系列傳奇籠罩在他身上的“氣場”。

  1975年紐約市瀕臨破產,當時的福特總統態度堅決地反對聯邦政府給紐約市出錢,羅哈廷卻挺身市政補助公司的主席,創造并銷售了免稅債券,幫助紐約市政府重組了財務結構,從而避免了市政府的破產。

  接下來,羅哈廷重新把精力轉到生意上,幾樁最大的并購案落到了他手中。12年前,他又搖身一變,成了美國駐法大使。2002年,匯豐控股以142億美元的代價收購美國第二大消費者金融公司———家庭國際集團,結果收購顧問一現身,就是卸任的羅哈廷。

  要說羅哈廷的“內功”來自人生經歷,那史蒂文·拉特納(StevenRattner)呢?這位Quadrangle集團執行董事掌管著3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基金,聚焦領域主要在媒體領域,雖說涉足領域比羅哈廷狹小得多,但不妨礙這位前《紐約時報》記者被稱為“能呼風喚雨的人”。

  等你把這本書里頭的“大蘿卜”都過一遍,你會發現,他們之間的差異遠大于共同之處。大佬們好像沒有共同的基因?但科漢在一次采訪中透露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大俠還是殺手?

  “要在拉扎德這樣一個地方成功,你必須無情,你必須成為一個殺手……但是要在這里成功,這是本質”,科漢說。

  聰明如Dennis K. Berman當然不失時機地追問了一句:“你成了一個殺手嗎?”

  “沒有,我被‘殺’了。最后我被炒掉了。而這就是(拉扎德的)方式。”

  同樣曾任記者,但科漢顯然發現了自己與史蒂文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使得現在他更傾向于批判過去的同行們。一邊在《最后的大佬》中描繪銀行家們的過人之處,但另一方面,科漢在公開的采訪中揶揄后者的能力。

  由于只有大約10家投行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提供并購顧問的服務,客戶沒有其他可以替代他們的選擇,科漢說,“客戶就是人質,這些公司了解這一點。華爾街是一個壟斷企業集團,就像任何其他的壟斷企業集團一樣,他們能夠控制產品的通道。”

  而在另外的一些采訪中,科漢甚至暗示,眼前的經濟危機部分是來自銀行家們的鼓噪。

  《最后的大佬》由此成了一部矛盾的作品,始終對一個重要的點——華爾街銀行家們對美國的實際作用,顧左右而言他。而脫離了這個點,《最后的大佬》就成了一本微觀的“起義史”,細致地勾勒了一群“打工”的銀行家如何革掉老板的“命”。

  不過一旦你了解帕斯卡·薩蘭的觀點,你就明白《最后的大佬》的重要性。

  法國經濟學家帕斯卡·薩蘭(Pascal Salin)去年11月接受蓋瑞·施拉寶(Gary Schlarbaum) 自由終身成就獎談及金融危機,“人們不禁會問,為什么金融機構已如此短視而無法預測未來?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無知……但還有另一個原 因,即存在著一個真正資本家的短缺,即資本的業主。”

  談論資本家時,帕斯卡幾乎完全聚焦于銀行。他認為,19世紀的銀行是屬于真正的資本家的,銀行股權資本約占資產負債表的60%-80%,“那時的銀行家借貸或投資的是他們自己的錢,所以他們有責任而且不會接受過度的風險。”

  而現在的所謂“大銀行”已經淪為官僚機構,決策權不在無數的股東身上,而是由管理層控制著。帕斯卡說:“管理人員是工資收入者,不算是資本家。而工資收入者與資本家不同,他們是短視的,他們合理地竭力使自己的收入在短期內最大化。如果他們的銀行失敗了,他們并不會失去任何資本。他們可能會暫時失去他們的工作,但他們本身的人力資本毫發無損。”

  由此,帕斯卡找到了造成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有限資本主義的世界,各中央銀行和銀行的決策權在經理人而不是資本家手中。與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連同許多政治家、記者或學者的聲稱正相反,沒有必要對資本主義加以管制,也沒有必要對資本主義的道德加以改善。相反,有必要復興資本主義。”

  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而在銀行的變革中,“后浪”奪權成功,“前浪”套現全身而退,死在沙灘上的全是路人。

  如果你相信本輪危機來自于真正的資本家失去了自己的堡壘,那么你就很有必要翻翻《最后的大佬》,好好地端詳資本家的最后一個堡壘是如何失去的。

    相關專題:

    次貸危機進一步加劇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網友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