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儲(FED)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主要經濟體的貨幣嚴重貶值,會給其經濟帶來巨大傷害,但歷史證明事實可能并非如此。實際上,只要一個貨幣的急劇貶值不是嚴重的通脹問題所致,往往能給經濟帶來積極的影響,包括刺激經濟增長、降低債券收益率和提升股價等等。
美聯儲貨幣事務部門的客座副主管Joseph Gagnon在一份文件中指出,在工業化國家里,只有帶通脹傾向的宏觀經濟政策引發的貨幣急劇貶值或者"貨幣崩潰",才會導致經濟疲軟。而在通脹率穩定或下滑的情況下,失業率攀升或者外部赤字導致的貨幣急劇貶值,通常會給經濟帶來積極影響。
在這份刊登在美聯儲網站的文件中,Joseph Gagnon回顧了197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一些工業化國家貨幣急劇貶值的情況。包括意大利在1973年、1977年和1993年出現的貨幣貶值;新西蘭1975年和1984年的嚴重貨幣貶值;英國1976年的英鎊大幅貶值;葡萄牙1977年和1982年的貨幣貶值;西班牙1977年、1983年和1993年的貨幣貶值;希臘在1980年、1983年和1985年的貨幣貶值;瑞典在1983年、1993年的貨幣貶值;澳大利亞1985年的澳元貶值;芬蘭1992年的貨幣危機;美國在1986年出現的美元巨幅貶值。
Joseph Gagnon將一個貨幣在4個季度內貶值達到或超過15%定義為"貨幣崩潰",但他排除那些貨幣急劇貶值后又很快收復失地,以及那些回吐此前的漲幅后才累計貶值15%或超過15%的情況。
他指出,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通脹一直是導致貨幣貶值的最主要因素。但此后,失業率上升逐漸成為貨幣貶值的主要誘因。
以1986年的美元大幅貶值為例。當時的匯市聯合干預行動和市場對美國經常帳赤字的擔憂,是導致美元貶值的主要原因。而美元貶值給美國出口帶來了持久并強勁的支持。這推動美國經常帳赤字從1988年開始縮窄,通脹率穩定在4%以下,產出持續增長。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