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關云 袁雪
2月25日,波蘭央行公布的本幣茲羅提(PLN)兌美元匯率回升至3.6312∶1,兌歐元匯率回升至4.659∶1。一位在波蘭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商人告訴本報記者:上周茲羅提兌美元匯率最低跌到過3.9,波蘭總理馬上出來講話安定人心,匯率也才稍有回升。
這位商人需要定期以美金形式向國內母公司匯款,在過去的幾周,他發現:茲羅提匯率的急劇跳水,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匯兌損失。他說,“每往國內匯一筆錢,基本上就得損失七八萬茲羅提(1元人民幣約合0.535茲羅提)”。
在東歐各國,大量的普通民眾也與這名中國商人一樣,每天緊盯著匯率,因為匯率變動直接與他們的生計攸關。目前東歐各國民眾的絕大多數銀行貸款以歐元、瑞士法郎等外幣計價,本幣貶值意味著他們的負債迅速膨脹。
“對東歐各國這樣的小型經濟體而言,銀行業過度開放并不是導致這次危機的關鍵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當地的大量非理性外幣貸款。”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東歐研究室主任孔田平告訴本報。
外幣貸款繁榮:隱藏的匯率風險
孔田平告訴本報記者,東歐當地近年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由信貸增長所推動。“目前東歐的主要貸款都是以歐元或者瑞士法郎發放,不僅有企業貸款,也包括的大量的消費信貸。”
“東歐的捷克、波蘭、匈牙利和愛沙尼亞四國目前實行浮動匯率制,匈牙利和愛沙尼亞的外匯貸款額度非常高,所以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較大。”位于布魯塞爾的經濟智庫BRUEGEL的研究員Zsolt Darvas告訴本報記者。
Darvas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外幣貸款比例已經超過80%,保加利亞、立陶宛、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超過50%,情況最好的波蘭和斯洛文尼亞也已經超過20%。
東歐各國民眾為何偏愛外幣貸款?原因其實很明確——外幣貸款利率要比本幣貸款低很多。比如在匈牙利,據孔田平說,2006年該國90%的抵押貸款以瑞士法郎發放,利率要比本幣福林低50%。
這些外幣貸款,主要來源于西歐銀行在東歐各國的分支機構。實際上,目前東歐各國銀行業的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已經為西歐銀行所占據。國際主要評級機構穆迪的統計顯示,外資對東歐各國銀行業的控股比例都已經接近80%,捷克、斯洛伐克與愛沙尼亞銀行業的外資比率甚至超過90%。
在控制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前提下,西歐銀行為什么還甘愿提供低利率的外幣貸款?這與西歐各國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分不開,西歐銀行在東歐發放的外幣貸款利率雖然大大低于當地本幣貸款利率,但仍然高于這些西歐銀行在本國發放貸款的利率。在資本逐利的天性驅使下,大量外幣貸款自然轉向東歐。
成本廉價的外幣貸款,為東歐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在全球經濟穩步增長的情況下,借貸雙方都有利可圖。
但在當時經濟繁榮的情況下,東歐民眾沒能注意到外幣貸款低利率外衣之下所隱藏的匯率變動因素。
在2004年和2007年分兩批加入歐盟之后,東歐大部分國家都制定了加入歐元區的時間表。這一預期,也推動了東歐各國貨幣呈現升值趨勢。這促使更多東歐人選擇以本幣收入去償還外幣貸款,從而忽略了本幣貶值的風險。
比如,波蘭在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以后,在加入歐元區預期的推動下,茲羅提兌歐元匯率從2004年4月的4.8122開始一路保持升值趨勢,在2008年7月25日達到3.206的歷史高點。
資金撤出:資本凈流入大幅下滑
全球金融海嘯蔓延引發那些實行浮動匯率制的東歐國家本幣匯率快速下跌。根據丹麥DANSKE銀行的統計,與2008年8月1日相比,2009年1月捷克、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波蘭這幾個中東歐重要經濟體的本幣對歐元匯率全部縮水10%以上,捷克克朗貶值將近15%,最嚴重的波蘭茲羅提貶值將近30%。
這讓東歐各國一直預期本幣升值的企業和民眾措手不及。
除去投機因素,匯率變動與一國資本賬戶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這其中包括外匯儲備、經常賬戶以及短期外部債務三個主要因素。
穆迪以一項外部脆弱性指數,來衡量當外部資金枯竭時,一國經濟的脆弱程度。該指數是一國短期外債、本年內到期的長期外債、非本國人口的1年期以上儲蓄之和,與官方外幣兌換額度的比值。根據2008年11月的數據,愛沙尼亞的這一指數最高,將近400%;拉脫維亞、匈牙利、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指數都在100%到300%之間,只有捷克低于100%。
中東歐各國全部存在經常賬戶赤字,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赤字都達到兩位數,其中保加利亞甚至超過了20%。
在外債指標上,中東歐國家的外債占GDP比例幾乎高于所有的新興經濟體。2008年,外債占GDP比例超過50%的國家幾乎都來自東歐,其中以拉脫維亞最高,達到135%,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和匈牙利也都超過了100%的警戒線。
而根據國際財務學會(IFF)的預測,中東歐國家面臨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IFF預測,資本凈流入在2009年將大幅下滑,在去年大約有2540億歐元凈資本流入,而2009年僅有300億歐元。
Darvas對本報記者表示,東歐凈資本流入的減少主要來源于證券市場和國債市場的資金撤出。
Darvas曾擔任匈牙利央行研究部的副主任。他以匈牙利舉例,匈牙利國債市場很大一部分是由非本國居民或機構持有,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其持有比例大約為35%,而現在還不到25%。
而且在歐洲央行可供抵押的資產債券中,并不包括非歐元區、新入盟國家的本幣國債。這讓這些國家的國債進一步喪失了吸引力,導致了在流動性緊缺情況下的賣出。
主動解除匯率防火墻
“如果東歐還像1989年以前那樣金融市場完全封閉,這次是不會受到這樣大的影響的。” 孔田平說。
但對于東歐各國而言,開放金融市場是加入歐盟的基本條件之一。中東歐國家對外國銀行基本持完全開放態度,因此西歐銀行控制了中東歐銀行平均約85%的資產值。大部分中東歐國家銀行資產的60%以上都被西歐銀行業控制,斯洛伐克和愛沙尼亞幾乎達到100%。
以匈牙利為例。因為匈牙利已經加入了歐盟,在資金流動自由的原則下,在收購中不管是否匈牙利的銀行,都是沒有限制的。Darvas說,“當年匈牙利國有銀行管理水平差,有很多腐敗和壞賬,銀行系統私有化是國內的共識,但那時國內沒有足夠資金,只有依靠國外資金。”
于是,在東歐各國的私有化過程中,西歐銀行通過并購的方式,逐漸控制了東歐的銀行市場。
開放金融市場、放松資本管制讓東歐各國獲得了相應的回報。孔田平說,“外資銀行進入后,東歐在過去十幾年享受了高增長和歐洲一體化的成果。”
但要想真正融入歐盟,獲得歐洲一體化在市場、匯率方面的避險優勢,東歐各國必須先走完加入歐盟、申根國、歐元區3個步驟。
2004年5月1日,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東歐國家加入歐盟,而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也隨后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歐盟。2007年12月21日,波蘭、捷克、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馬耳他、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以及匈牙利正式成為《申根協定》成員國。
但到目前為止,東歐國家中,只有斯洛伐克在今年1月1日率先加入歐元區。大部分東歐國家在放松資本控制、主動解除匯率防火墻的情況下,目前卻沒有得到歐元這個新的防火墻的保護。
在此情況下,全球金融海嘯帶來的資本外逃、匯率波動等一系列金融變動,就給東歐各國造成較大的動蕩。
“外資銀行是硬幣的兩面”
目前,受金融風暴和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西歐國家的銀行尚且需要國家的救助,人們不禁擔心,這些銀行是否會就此放棄它們在中東歐國家的分支機構,造成中東歐銀行業的崩潰。
但Darvas認為,實際上在短期內,這種背靠西歐大銀行的局面對于中東歐銀行業是福事一樁,因為出于業績和名聲的考慮,西歐大銀行仍然會為分支機構提供支持,“否則,中東歐銀行可能已經大規模破產了”。
歐洲復興發展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埃里克·伯格洛夫也持相同看法,“西歐銀行對該區域的支持有收縮跡象,但支持仍在繼續”。例如,在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對烏克蘭提供的貸款中,有將近20億美元的資金是外國銀行承諾提供的。
事實上,西歐各國政府也沒有排斥本國銀行對國外分支機構的救助。例如在波羅的海國家銀行業占有重要地位的瑞典,就聯合丹麥、芬蘭和挪威等北歐國家共計援助18億歐元。
“但是,外資銀行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從長期看,仍有外資銀行惜貸、大幅削減對分支機構信貸的危險”,Darvas警告,除了資金緊張的因素外,由于這些銀行接受大量本國政府的資金和擔保支持,面臨的各方壓力會愈加明顯,“它們將把資金囤積在國內,或者向國內發放貸款,而不是去支持外國的分支機構”。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