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小鵬
最近全球金融市場又陷入了劇烈動蕩,它究竟是人們所說的第二波海嘯來襲,還只是危機自然深化、自然延伸的一個階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應對。陷入危機中的國家,要盡快擺脫意識形態的爭拗,采取果斷措施;對中國來說,則應將外部環境的惡劣程度想象得更充分一些,持續的時間更長一些,并在此基礎上采取足夠力度的刺激內需政策。
第二波金融危機來襲?
當前,牽動投資者神經、令人們焦慮不安的因素有三個:一是美國銀行業拯救計劃遲遲沒有實質進展;二是美國實體經濟持續惡化,會不會給銀行體系另一次致命打擊;三是東歐會否發生債務或貨幣危機,以至引發另一波席卷歐洲或全球的風暴。
從歷史上看,銀行業拯救是每一次大危機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從去年10月份鮑爾森跪求眾議院批準TARP計劃至今,銀行業的問題遲遲未能解決,而新財長蓋特納提出的計劃更是含混不清,成為矛盾的焦點。政府與國會、政府與銀行、國內不同政治派別為銀行是否該拯救,如何拯救等問題爭吵不休。隨著經濟復蘇一次次被推遲,負反饋效應開始發酵,如果時間再拖延下去,信用卡、學生貸款等類資產也可能出現問題,加大銀行拯救的難度。
東歐的問題,也是危機波及效應的一個體現。加上新興市場特有的貨幣錯配風險,東歐遇到了當年東南亞一樣的難題。
“第二波”一詞,主要流行于中國內地和香港,盡管不少人用它來形容風險的升級,但具體所指并不相同。今天危機的擴散和負反饋的加強,是每一次大型金融危機中都難以避免的一個階段,用不用“第二波”這個詞來形容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準確認識到危機傳染性的特點,采取果斷的應對措施。
人們未充分汲取大蕭條教訓
縱觀歷史上的大型金融災難,無一不是“完美風暴”。它隨基本面風險(如嚴重的資產泡沫)釋放而暴發,又因一連串政府政策大錯誤而不斷惡化。美國大蕭條如此,日本大衰退也是如此。搞反了方向的財政貨幣政策、對銀行破產不聞不問的態度以及愚蠢的貿易保護主義都是大蕭條未能避免的禍首。對銀行業重整注資的不力和拖延、擺脫不了保守主義魔咒而早早取消的財政刺激,則是日本遲遲無法走出衰退的根本原因。
此次危機中,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部分吸取了歷史教訓,迅速放松了貨幣,雖然緩慢但仍然陸陸續續出臺了一些財政刺激方案,鮑爾森領導下的財政部在避免銀行體系崩潰方面的行動也算得上果斷迅速。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領域,以鄰為壑的競爭性貶值和愚蠢的關稅保護得以徹底避免,IMF也痛定思痛,從猛烈批評聲中醒悟過來,不再為受援國強行捆綁自殺式緊縮方案。
人們似乎已從大蕭條中學到了很多,但遠遠不夠。以最近情況為例,美國拯救銀行業又陷入一場意識形態的爭執,“國有化”這個詞似乎天然就能喚起人們的好斗精神。而圍繞財政刺激方案,也是爭端不停,保守主義者不知大禍臨頭,仍在不知所云地批評財政擴張將導致美國破產,逼得奧巴馬許下任內財赤減半這一不合時宜的諾言。
金融危機可怕之處在于它的傳染性、自我加強特性,唯有行動果敢方能阻斷。正如中國政府所意識到的那樣: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出手早事半功倍,出手晚事倍功半。不幸的是,國內和國外的一些人仍然試圖在大蕭條如何結束這一問題上翻案,一些人公開宣稱要埋藏凱恩斯主義。這些非學術的意識形態喧嘩,罔顧歷史上的慘痛教訓,拖延了政府決策,導致可能出現第二波、第三波沖擊,是比危機本身更危險的因素。
中國當處變不驚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危機持續深化的外部環境下,中國應認清形勢,埋頭搞好國內的事情。首先,要意識到外部環境的不可控性和外需疲弱的長期性。美歐等國當前的困境,非一朝一日形成,要想改變,費時可能超出想象。危機何時云開霧散,又直接取決于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這些因素均不在我們控制之中。中國經濟對外需依賴程度高,如果我們將復蘇的寶押在外需恢復上,將是十分危險的。
其次,要努力讓化危為機成為現實。外需不振對中國是一種壓力,但我們更應該將其視作動力,來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結構失衡問題。縮小地區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刺激國內消費這些利及長遠的事情,在外需旺盛之時被一再拖延或進展有限,當前外需不振,如能化危為機,著力解決上述難題,必將夯實未來發展的根基。從這個意義上看,外需惡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要從東歐諸國身上看到本幣放貸的急迫性。此次東歐和波羅海諸國再次遭遇到了當年東南亞各國相同的困境,過分依賴外資流入加大了本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它再次警示世人,不能以本幣借貸,匯率動蕩和貨幣危機注定是逃不開的宿命。
幸運的是,中國人勤勞而節儉,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凈債權國,不會發生類似的危機,但中國卻面臨形式上與之相反,實質卻相同的風險。不能以本幣放貸的潛在損失,數目之大同樣觸目驚心。日本雖然很早就成為凈債權國,但日元國際貨幣地位一直名不符實,金融跛腿成為國家地位的天花板。當下各國有求于我,正是實現本幣放貸的極好時機,如何借危機實現中國金融在戰略層面的躍升,避免走上日本老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急迫課題。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