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曉紅 孫健芳
2月11日的國際匯市中,受益于美國財政部金融業穩定計劃,堪稱避險貨幣的美元再度全線反彈。但美元的反常行為并沒有引發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一如幾天前,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繼續在6.8330與6.8346之間窄幅整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月11日當天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6.8337,較前一交易日僅回落7個基點。
與美元反彈相對應的另一個事實是,國際資金正在向中國回流。這一新動向尚未在匯率市場上引起波瀾,但在平靜的背后,或許隱藏著一場無形的貨幣之戰。
6.8匯率“玄關”
去年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持續走低,引發了市場猜想央行將會對人民幣進行貶值。因為自2008年11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4個交易日持續走低,12月1日更是大幅下跌156個基點。而2009年伊始至今,人民幣匯率僅在6.8330至6.8399區間微調,這種表現讓市場確信,央行的匯率政策目標將是維持人民幣有效匯率的穩定。
觀察當日人民幣的交易情況,人民幣外匯即期報價在6.8330至6.8351左右波動,接近中間價。“這顯示了交易員對于匯價走勢的判斷,表明市場人士對于人民幣升或貶值預期的均衡”;一個接受采訪的交易員說,“不過,預計美元上半年整體走強,不會出現大的降幅。”
相對而言,6.8337仍是一個低開的中間價。中行資金交易員表示,“一般而言,低開說明前一晚美元在匯市下跌幅度較大;而如果波動不大,則不會低開;高開取決于美元在紐約市場的表現;但無論是低開亦或高開,多少會帶有政策意圖。”
交易員最后一句話也在暗示,央行并不希望匯率出現大的調整;“此背景下,不管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都不足取,穩定最為關鍵。”
但未來現實可能是,“上半年匯率小幅走低,在6.85左右,下半年反彈走穩。”長城證券宏觀分析師何筱微說,她解釋,2008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超過了8%,而估算升值對GDP的拖累效應則達到了1.5個百分點。所以當前貶值只是特定環境下的權宜之計,在較大的升值和國際貿易雙重壓力之下,大幅度貶值可行性不高,所以預計09年先貶后穩,全年匯率基本持平。
多數市場觀點認為,前期美元的急劇升值,主要受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去杠桿化(Deleveraging)進程所致。而所謂去杠桿化,就是在此輪危機中,尤其是以房地產及其次級貸款抵押債券為主的資產泡沫破裂,人們發現,金融衍生工具是風險放大器。于是,“去杠桿化”又成為了全球尤其是美國金融業采取反思行動的主要趨勢,主旨就是降低財務杠桿比率,把透支的錢還回來。
而對未來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的預期,建立在對去杠桿化進程何時結束的預期之上。有跡象表明,該進程將在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一旦去杠桿化引發的美元回流結束,則美元脆弱的基本面將重新暴露出來。
人民銀行研究部博導吳念魯說,就目前貿易角度而言,順差仍顯示人民幣貶值趨向。“或許,匯率波動的幅度可稍大些——中間價不一定總是6.83左右。”
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室張曉晶主任同意上述觀點,他認為短期內匯率穩定為宜,不管是窄幅整理還是寬幅震蕩均不表示人民幣值的升亦或貶。看人民幣走勢,需考慮目前所處的貿易階段,比如希望增加出口,以及可能發生的貿易戰等等。
而波瀾不驚的人民幣匯率背后,前所未有的通貨與實體失衡挑戰正呼嘯而來,我們準備好了嗎?
無形的“貨幣之戰”
其實,“匯率與貨幣關系的變化,也導致央行對匯率使用手段的變化。”業界人士稱。
理論上,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對資產價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國內流動性的影響上,即當國內經濟持續增長,人民幣就產生了升值預期。大量的國外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涌入國內,造成央行被動增加基礎貨幣的發行,導致經濟體系當中流動性過剩。相反地,當經濟增長的預期變得黯淡,人民幣升值預期削減甚至出現貶值預期,國外資金就撤離國內,造成貨幣供給下降,實體經濟也會緊縮。
但金融危機可能改變了世界。進入2009年,情況便有所不同——即使近期匯率波動不大,資金也有可能回流。
一位華爾街投行觀察人士稱,雖然去年下半年有關數據顯示資金撤離中國,可最新的國際資金流向顯示,資金正在向中國回流。
而近期的A股市場向好,大量資金流入跡象明顯。“外部流動性進入已經成為了新的特征;但在初期,人民幣匯率并不會反映出來。”一位學者說,“資金的流入在春節前就已經開始,購買其急需的物質,包括權益性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公開市場一周流向第一次出現凈回籠——上周央行利用央票發行和正回購雙管齊下,正回籠超過200億元。“這或許顯示央行判斷目前市場的流動性較為充裕。”市場分析。
某央行人士對上述現象表示認同。有關數據顯示,2008年12月M1同比增速為9.06%,改變了此前7個月連續下滑的格局。
上述學者認為,盡管最新CPI與PPI數據顯示經濟有所下行,甚至有說法稱通縮已開始;但進入通縮時代只是表象。實質上,是因為信心不足,履行商品通貨的錢被截流了,造成貨幣離開實體的景象——即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去杠桿化、導致房價持續下跌、投資者信心喪失形成的惡性循環。”
就貨幣發行量而言,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存在通貨與實體之比是300%,美國至少5倍以上——流動性沒有問題,反而應該警惕巨大的通脹。
上述學者還認為,從實體操作來看,估計美英會釋放現金通貨——去全球大量收購資源性商品及重要權益資產,香港資本市場與國內的A股只是開始。
無疑,美國戰略意圖是希望通過可控的劇烈通脹來實現其經濟復蘇,而恢復其經濟體系生產率水平,通脹是最簡捷且有效的方法;在進行大量戰略資源儲備的同時,又保障其居民生活質量;如果美國政府有能力忍受兩年,在美國經濟恢復之日,就是其他國家通脹開始之時,而美國會坐收“漁翁之利”。
“一旦美國經濟復蘇,同時,其制造業完成了升級換代,對中國經濟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該人士說,“因為,中國同樣的制造業升級換代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
與其被動,不如現在“出招”,掌握主動性。“比如,現在就采取貿易措施,不再出口打火機、鞋之類的低附加值商品;從而讓通脹提前到來。”他說。
這并非危言聳聽。“貿易之戰或許已經悄然拉響。”該人士認為這不難理解,鑒于國際貿易方式的轉變,貿易戰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現代國際貿易戰爭首先爆發于虛擬商品的交易當中,通過控制商品期貨,進而操縱相關商品的價格。由于商品價格中最敏感的是貨幣價格,于是國際貿易戰爭的初級階段表現為一種“貨幣戰爭”。
“匯率爭端將是國際貿易戰爭的前哨戰,美國新任總統以及新任財政部長關于人民幣匯率的言論絕非口誤。”該人士強調。
而回到人民幣匯率原點,該何去何從?“國際金融形勢風口浪尖之際,人民幣應該緊緊‘咬住’美元。”上述人士建議。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