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啟破冰之旅
有關專家指出,中日韓三國的經濟及金融往來密切,產業間的依賴性也很強。在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力仍持續的當下,中國央行此舉不僅對維護地區金融穩定及推動區域貿易投資便利化有重要的作用,也令人民幣首次以官方的姿態走出國門,歷史意義非凡。本次金融危機令世界各國清醒地認識到,以單一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及當作儲備的缺陷越來越大。在反思危機產生根源的同時,各國都提出了加強國際間監管及擴大國際貨幣種類的各種意見和建議。分析人士表示,該措施可有效規避人民幣和韓圜未來兌美元匯率的波動,穩定了金融市場。同時,中韓雙方在獲得互換資金后,有利于雙方出口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節約匯兌費用。
近來,有許多專家認為,中國應該加快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盡快提升人民幣地位,最終使之成為一個強有力的貨幣。
專家們對人民幣的熱情很高。但是,樹立目標和如何實現目標顯然不是一回事。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需要的并非僅僅是一個宏偉目標的詩意描繪,更重要的是明確了解實現這個目標的路徑、方式方法、時間以及可能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挑戰。
從歷史以及現實環境看,人民幣的國際化道路必定遙遠而艱難,情況的復雜性也不能有絲毫的低估。人民幣國際化之路最主要的障礙包括: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中國維持持續的貿易赤字以輸出人民幣,這與中國現行經濟結構或經濟發展階段不相適應。
貿易赤字是貨幣輸出的主渠道,但是貿易赤字意味著一國就業崗位向境外的轉移。
目前中國國內消費投資比例嚴重失衡,投資拉動當前經濟增長但導致產能的巨大擴張。換言之,在消費比例大幅度上升、服務業迅速崛起之前,中國不存在大規模輸出人民幣的機制。
人民幣亞洲區域化過程將受到國際分工體系的限制。目前中國處在產品國際化生產的垂直分工體系的中端,從亞洲國家進口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歐美國家。通過對亞洲國家的貿易赤字輸出人民幣的同時,我們將在對發達國家的貿易盈余中輸入更多美元。如果不用美元而是直接用人民幣支付從亞洲國家的進口,那將積累起多得多的美元儲備。
國際化難題多
假定各國居民用人民幣替代美元的選擇,建立在人民幣持續升值而美元持續貶值的預期基礎上,那么中國作為亞洲國家債務人的負擔將不斷上升,而作為美國的債權人的權利將嚴重縮水。這無疑是雙重利益受損。
從歷史上看,美元取代英鎊、法郎也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其間還借助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運氣”。一種貨幣“硬化”的過程,必然需要另一種貨幣的“軟化”為代價,而這種軟硬的轉換,一晃很可能就是上百年的跨度。除此之外,另一個因素或許更為重要,即人民幣最終將走向哪里、實現怎樣的目標,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想好。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