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重新認識外匯儲備的使用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6日 23:58  經濟觀察報

  陳炳才

  1.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的負債而不是社會的金融資產?

  一國外匯儲備持有方式有兩種:財政持有和中央銀行持有。前者通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然后購買外匯,或者是向央行發行金融票據,發債券似乎是收縮市場流動性,而發金融票據會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中央銀行是投放基礎貨幣購買外匯,它會導致市場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因此,人們把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看做是負債,而不是資產。

  外匯儲備的兩種持有方式,就金融市場的金融資產及其運用來說,本質上區別不大,只是形式和結構上的差別。財政發行債券籌資購買外匯,由于債券本身也具有融資、抵押、變現的作用,可以作為金融資產和工具使用,因此,就全社會的流動性來說,并沒有減少,而是增加了一種資產。財政發金融票據買外匯,與中央銀行持有外匯效應基本相同。

  中央銀行和財政持有外匯,都增加了社會的金融資產,不過是資產的形式差別。

  財政和中央銀行獲得的外匯儲備,來源于涉外經濟和金融活動,因此,它是貨幣(債券)的經濟發行。在這里,貨幣的增加擴展了一個渠道,依據外幣來發行本幣基礎貨幣或債券,可以認為是外幣衍生出本幣或本幣債券(票據,不是股票)。

  由于本幣(債券)是國內基礎貨幣(準貨幣),因此,可以反過來認為是本幣(債券)衍生出了外匯儲備,因此,外匯儲備本身既是負債,也是國內外幣金融資產,是資產當然可以使用。

  2.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和高信用等級的企業債最安全?

  各國外匯儲備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選擇購買美國國債或信用等級為3A的企業債券或者是政府擔保的債券,認為這最安全。

  美國這次金融危機表明,外匯儲備在主權風險之外 (因兩國外交惡化乃至出現戰爭而導致資產被凍結或沒收),還存在著債券價值縮水的可能,政府擔保債券也可能無法償還。高信用等級的企業會出現信用等級突變,企業債券價值可能嚴重縮水乃至成為廢紙。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家,如果美國總也無法清償全部國際債務,持有美國債券的國家就永遠不能使用自己的外匯儲備,只能讓美國人使用,一旦使用或提款,面臨巨大損失,這意味著本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被國際金融市場綁架而不能解脫。

  中國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能立即拿5000億-10000億美元來使用?拿出來,會有什么影響?如果不拿,這些儲備永遠是紙上財富,可望不可用!

  隨著各國外匯儲備的規模不斷擴大,安全性已經不存在,其實是綁架性占據了主導地位!

  亞洲金融危機讓世界認識到,太小的外匯儲備規模不足以抵御貨幣投機商對本國匯率的沖擊。當世界各國外匯儲備規模足以與投機資本抗衡的時候,投機資本再也沒有蓄意沖擊一國匯率制度,而是轉戰其他領域。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外匯儲備失去了防范對象,被作為資產經營與管理,而忽略了其對投機的預防、控制乃至與投機資本戰斗。結果,投機資本在次債及其他衍生品領域投機,從另一方面使外匯儲備的風險增加,這很值得外匯儲備的持有國家進行戰略性思考。如果總是被動應付投機資本,甚至不知道投機資本在哪里興風作浪,外匯儲備就不可能有安全!

  3.外匯儲備的使用必須首先用人民幣購買后置換使用?

  對于外匯儲備的使用,人們在觀念上就認為則必須拿人民幣去購買,這也是典型的教條主義觀念!

  外匯儲備是負債,也是國家所有的資產,是屬于中央銀行管理的國家資產,中央銀行不能直接使用,國家可以直接使用。

  先用人民幣去購買外匯,然后使用外匯是一種思路。難道不可以反過來思維:首先使用外匯儲備,然后再收人民幣嗎?國家拿儲備先進口,讓企業代銷,或者委托企業加工,或者作為股權入股,或者把進口的物質、能源、設備作為注資,不也可以嗎?對企業不能進行外匯注資,但給企業注入其需要的進口設備、技術、專利、資源或能源等不可以嗎?!

  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不要被觀念束縛!也可以拿外匯儲備直接注資給需要外匯的企業到境外投資、收購或采購!

  4.外匯儲備有一個適度規模?

  理論認為外匯儲備有一個適度規模,按照這個理論,超過適度規模的儲備是否就是不必要的,多余的?有害而無利?

  其實,當今世界,已經不能用這種常規認識去對待外匯儲備了,而是要看儲備如何用,往哪里用。多有多的好處和用處。

  外匯儲備的用途除本文上述之外,還需要考慮保持匯率穩定的干預用匯,需要考慮注資、境外收購、兼并等。如果再考慮本幣國際地位,乃至使本幣升值后能夠持續穩定而獲得區域貨幣地位,外匯儲備多一些也沒有關系。這就像戰后美國擁有全球75%的黃金對美元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一樣,在儲備貨幣仍然具有國際地位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多也有提高本幣地位的作用。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來源:經濟觀察網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flash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