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表示,基金會持有中行約50億股股份,在出售股份后,仍持有30億股。發言人強調,余下的持股會視為非常長線投資。他又稱,基金會出售中銀股份,只是一般的資金及資產調動,強調并非看淡內地銀行股,并表示對中行前景充滿信心。李嘉誠基金會其實每年都有不同的發展項目,故不時需調動資金。
中國銀行股為外資年賺萬億
較低的入股價格使得境外戰略投資者們在中國金融股身上享受著暴利。據一項市場統計,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國有銀行身上就狂賺了7500億,加上從其他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享受到的利潤,保守估計,外資一年從中國的銀行身上賺取的利潤超過1萬億。
2007年的牛市,銀行股作為領漲龍頭股價節節攀升,為持有大量股份的外資股東們貢獻了滾滾的賬面利潤。金融股股價的全面上揚與領漲,除了牛市背景,更重要的是經過注資與改制手術后的銀行業本身迎來了業績30%增長率的花樣年華。2007年中報顯示,幾個國字號銀行都業績不凡:工行實現凈利潤413.9億元,同比增長61.4%;中行實現凈利潤295.43億元,同比增長51.68%;建行實現凈利潤342.55億元,同比增長47.5%;交行,實現凈利潤89.18億元,同比增長37.43%。一些股份制銀行的業績增長更是在100%以上。
本組稿件綜合《上海證券報》、《每日經濟新聞》等
下一個或是工行
在中國各大行中,目前禁售期已滿的戰略投資者還有,中行的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私人)控股、亞洲開發銀行,交行的匯豐銀行,工行的高盛、美國運通等。
在中銀國際銀行分析師袁林看來,兌現28億美元對美國銀行這樣一個資產超過2萬億美元的大銀行來說,實際上只是杯水車薪,這里面可能還有對中國銀行業前景不樂觀的因素。“如果它非常看好建行前景,非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減持的”,袁林的理由是,減持之后美銀以后再想進來相當困難:一是入股中資行本身審批非常嚴格,二是目前的套利行為肯定會給中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袁林估計,接下來幾大行的戰略投資者都有減持套現的可能。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高盛的可能性最大。她指出,要警惕這些戰略投資者也選擇美銀的方式套現離境。
而銀河證券張曦認為,戰略投資者出售股份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流動性緊張,不可能是擔心中國銀行業的前景。她表示,中國銀行業尚未完全開放,其真正價值遠未完全體現出來。
學者認為這是“金融戰爭”
余云輝等學者在《誰將掌控中國的金融》一文中發出警告,將外資在中國“攻城略地”的基本路線圖分為八步:
第一步,小比例參股,進入董事會。
第二步,通過增資或收購等途徑把持股比例提高到離控股國內金融企業僅有一步之遙的某個臨界點(或直接控股)。
第三步,通過外資所在國的政府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借助中國經濟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使外資機構所持有的人民幣資產 (金融企業股權)升值。
第四步,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出口下降,而國內需求因財富外流卻難以提高,最后導致宏觀經濟環境逐步惡化。
第五步,在中國宏觀經濟環境逐步走向惡化的過程中,外資機構要求中國開放資本賬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
第六步,伴隨中國經濟增長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權不僅分紅豐厚,而且得到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收益,外資再減持股份,并把利潤兌換成為外匯撤離中國。
第七步,當這種撤離行動變成一種一致行動時,人民幣不得不大幅度貶值,國內金融危機爆發。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機和人民幣貶值之際,境外機構再將外匯回流兌換成人民幣,并進一步增持或收購中國金融機構股份,達到控股目的。
就目前來看,余云輝稱外資進入金融業帶來危機的某些征兆已經顯露,這實際上是一場“金融戰爭”。
來自:神韻在線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