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幾個交易日跌停,人民幣貶值預期上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未來走勢一時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筆者認為,考察人民幣匯率變動必須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入手。由于人民幣匯率并非完全市場化的,三角套匯原理在匯率形成機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角套匯是指利用三種或多種不同貨幣之間交叉匯率或套算匯率的不一致,以賺取價差的一種套匯交易,如三種貨幣美元、人民幣和歐元有三個匯率,只有當這三個匯率乘積等于1時(不考慮交易成本),投機者才無法獲得匯差。
“三角套匯機制”在人民幣匯率變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影響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匯率。2006年1月4日,我國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同時規定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由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與上午9時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日元和港幣兌美元匯率套算確定。為了防止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匯率之間的投機套匯,維持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必須通過匯率套算確定人民幣和非美元貨幣的匯率的中間價,投機者才難以套取到匯率差價,這就決定了我國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正是這種機制的作用,目前隨著美元對一些非美貨幣如歐元、英鎊等貨幣走強,以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相對穩定,人民幣對歐元、英鎊等貨幣升值幅度加快,如7月30日至今,人民幣對歐元升值了約20.9%,人民幣對英鎊升值了約28.8%。
二是影響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和中央銀行的干預。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影響不同匯率之間的波動幅度。由于我們采取的是上午9時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日元和港幣等對美元匯率,因此就能套算出當天美元對這些非美貨幣匯率應該在9點匯率水平的上下3.5%幅度內波動。但應該指出的是,國際金融市場的匯率并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一旦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元對非美元貨幣匯率變動幅度超出上下3.5%的幅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變動幅度就不能夠滿足三角套匯原則。實際上,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人民幣對美元貨幣波動幅度,以及美元對非美元貨幣的波動幅度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這種制約關系有利于防止投機者套取匯差,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但一旦國際金融市場美元對一些非美貨幣匯率波動幅度超過了鎖定的幅度,央行必須通過第二天的中間價調整來消除套利機會。
三是影響央行匯率目標的確定。隨著美元幣值的變化,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或升值,但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變化往往相反,如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但對歐元、英鎊等卻升值。這種變化使得我們對人民幣幣值的變化難以判斷,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央行匯率目標是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主,還是以對籃子貨幣為主。從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來看,央行匯率目標偏向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實際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是通過銀行間外匯市場詢價交易方式確定的,同時央行限定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從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變動來看,長期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一直保持升值,最近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保持穩定。隨著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波動幅度增加,甚至變動方向相反,央行只控制人民幣對美元的雙邊匯率通常很難實現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因此央行必須更多地轉向人民幣有效匯率,才能更加準確地控制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方向、大小和節奏。
人民幣怎樣參考一籃子貨幣確定對美元匯率的呢?筆者認為,如果從三角套匯的角度來看,這一技術問題并不難解決。央行可以事先確定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目標,而知曉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元對非美元貨幣匯率后,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匯率就可以由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美元對非美元貨幣套算出來,也就不難確定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