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朱周良
在市場的一片降息呼聲中,伯南克毅然頂住了壓力,宣布連續第三次維持基準利率在2%不變。分析人士認為,在當前金融業危機加劇的背景下,美聯儲作出這樣的決定需要“相當的勇氣”。當局之所以暫時不降息,可能是希望通過更為直接的注資方式來盡快穩定市場。另外,美聯儲也要考慮日后萬一局勢惡化加劇,手頭也有足夠的“子彈”可用。
當前降息效果或不明顯
經過16日的短暫會議,美聯儲的決策機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當天一致投票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2%不變。這是自去年9月份以來,該機構首次出現意見完全統一的投票結果。
而在此之前,金融市場卻幾乎認定當局會在本次會議上至少降息25基點,甚至是50基點,主要考慮到最近華爾街的一系列負面動態。過去幾天,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被迫申請破產,“力不從心”的第三大投行美林也不得不低價“賣身”,此外,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也陷入危機。
不過,美聯儲最終頂住了市場的壓力,宣布連續第三次維持利率不變。去年9月以來,美聯儲曾連續降息,累計降幅達到325基點。今年4月,當局宣布中止降息,將基準利率定格在2%的低位上。
對于美聯儲的意外之舉,美國經濟展望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鮑莫爾表示,這個決定反映出伯南克相當的勇氣,美聯儲意識到,現在的關鍵不在降息,降息不能夠解決美國經濟特別是金融體系當前的問題。
長期研究美聯儲政策的專家、美國太平洋經濟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霍斯金斯對美聯儲的最新決策表示認同。他表示,這次美聯儲的決定是正確的,貨幣當局本來就不應該隨著經濟的波動而調整政策。霍斯金斯表示,降息對經濟的刺激效果是非常滯后的,所以在當前最好的選擇是按兵不動。美聯銀行的分析師維特納則表示,美聯儲沒有義務“討華爾街的歡心”。
大量注資更能“救市”
不過從會后聲明來看,美聯儲顯然也很關注近期的金融動蕩。“金融市場的緊張狀況已明顯加劇”,聲明一開頭就這樣寫道。勞動力市場也進一步疲軟。
業內人士認為,從近期出臺的措施來看,美聯儲似乎是希望通過直接提供流動性的方式來穩定市場。繼周一向市場注資700億美元后,本周二美聯儲再向市場注入同樣規模的流動性,以緩解投資者和交易商的焦慮情緒。
除此之外,美聯儲還放寬了現有多項針對金融機構的融資安排的擔保品范圍,以及將部分貸款拍賣的頻率從每兩周一次提高到每周一次。本周二,美聯儲還緊急宣布給陷入困境的AIG提供高達850億美元的過渡性貸款。
“我認為美聯儲在十分密切地關注事態發展,只不過它是在用提供流動性等其他手段來解決金融市場問題,而不是通過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至少目前是這樣。”摩根大通的資深分析師梅爾曼說。
經合組織秘書長格利亞周二也表示,在當前的形勢下,各大央行確保銀行間貸款正常的關鍵在于提供流動性,而不是緊急降息。他表示,降息的重要性低于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但降息能向市場傳遞信號,即當局正關注金融系統。
PNC金融服務公司的首席美國經濟學家霍夫曼表示,決策者認為降息工具的效果遲滯,也未能針對金融市場。因此,當局希望借助創新的方式注資金融體系。
鮑莫爾表示:“問題不在貸款成本,而是貨幣供應。”他表示,美聯儲這幾天向金融市場傳達出明確的信息,即美聯儲將保證市場所需要的短期貸款,需要多少就提供多少。
未來緊急降息概率猶存
在周二的會后聲明中,美聯儲并未傳遞明確的未來利率信號。當局指出,其對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脹上行的風險給予同等關注程度。
期貨市場因此降低了對美聯儲未來降息的預期。市場認為,當局在10月底前降息至1.75%的概率由之前的100%降至52%,年底前降息一次的概率則降至72%。美聯儲年內余下兩次會議分別安排在10月28日至29日以及12月16日。
RBS Greenwich資本公司的分析師阿德爾認為,美聯儲不希望一下子把手頭的“子彈”全部用光,因為畢竟當前的利率已經較低。他認為,如果給市場提供流動性能解決問題的話,那么當局顯然可以直接將錢借給缺錢的金融機構。
路透社最新調查的15位分析師中,有12位認為美聯儲在10月29日的議息會議上仍將按兵不動,僅一位分析師預計將降息25個基點。11位分析師認為,美聯儲在12月16日的會議上仍將保持利率不變,兩位分析師預計屆時將降息25個基點。
不過分析師也指出,如果經濟指標繼續惡化或是金融市場風暴未能減弱,10月份美聯儲還是有可能降息。而且,考慮目前金融和經濟局勢前景難測,不能排除聯儲今后采取緊急行動的可能。
法國巴黎銀行的分析師法布里注意到,美聯儲在最新聲明中提到,要“謹慎地”監控經濟和金融形勢的發展,這可以理解為:如果形勢迅速惡化,當局可能會很快、甚至緊急降息。美林預計美國本輪降息的最終目標在1.50%,但目前尚無法判斷降息的時間。瑞穗金融則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某個時間降息50個基點。
霍斯金斯和鮑莫爾都認為,美聯儲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幾個月里下調利率,原因有二:一是經濟持續疲軟,二是通脹壓力在減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