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交行:預測經濟 如買大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10:54 環球外匯網
踏入新一年,一眾來年預測紛紛出臺。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有兩位研究員,好得閑,怎得閑?他們研究紐約華爾街日報一眾經濟師對利率及匯率的測市成績(見參考1)。 自1981 年起,華爾街日報便開始以記名方式報導一眾經濟師對幾項數據的預測。該預測一年兩次,1 月份的預測當年6 月底最后一個交易日,7 月份的則預測12 月底。初期只對最優惠利率作預測,82 年起加入國庫券,及至89 年,包括美元兌日圓等多項數據已囊括在內。受訪者一般為大行的首席經濟師,但涵蓋面亦算得上廣泛【表一】。 稍懂統計都知,統計數據的第一大前提是沒有偏差(unbiasedness),故首先要做的就是這個測試(Liu-Maddala test)。結果發現,一眾人等對短期、長期國庫券孳息率及美元兌日圓預測的「沒有偏差」程度分別達73%、61%及76%(以5%統計顯著計算),故屬沒有偏差。然而,沒有偏差不等于測得準。是否測得準有兩個涵義:第一是方向,即是會否連升跌都測錯;第二是測值準繩,于此,世上已有公認方法(MSE)評估。 分析顯示,測對國債孳息及日圓匯價方向的不多于一半;廿年來有五成半以上時間測對的不足四成,而比擲毫還差的亦尚有人在(但他們是傳媒口中的「專家」)【表二】。測數值方面,在測長債孳息及日圓匯價之上,「專家們」無一比亂來的測得更準,但比亂來更差的卻大有人在;只有約1/4 的短息預測比亂來的好。嘩,專家?教人吃驚...... 在下也是吃這行飯,寫這篇文其實無甚著數,但事實的確如此。不過話得說回頭,研究員指,有些經濟師是(統計上)持續地比大圍準,有些則是持續地差;哈,行家們有口實可以解圍了(友人指出,大行曾留住一名持續估錯的分析員,因其極具價值)。另一有趣發現是,經濟師的年紀愈大,其預測則愈近大圍共識水平。啊,原來在下不時偏離共識是「正常現象」......人的能力有限,不如看看有沒有領先指標具預測能力。 Stock and Watson 是計量經濟學的勁人,幾年前他們對01 年衰退做了個項目研究,看看一大堆領先經濟指標能否預測到該次衰退,進而再問的是,這些指標是否放諸古今皆準(見參考2)。有哪些指標?第一批是會議局的同時指標(coincident index),包括一個綜合(即經濟增長)及四個分類指標。按照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衰退定義,上次衰退始自01 年初。雖然這堆指標于00 年中見頂,但到10 月才開始急跌,年底仍未見紅(負數),即僅于三兩個月前才見隱約訊號,領先效果認真有限【圖】。 另一套指標是專業預測家調查(SPF,聯儲局轄下機構)的預測。SPF 歷史悠久,每季訪問一大棚「專家」一大堆有關經濟前景的問題。由衰退前一年(即00 年第一季)開始,SPF 結果一直預示一年后衰退期的增長會達2 至3%以上,而衰退機率一直低于兩成【表三】。在「衰到埋身」的01 年首三季,其所預示的經濟增長還介乎1 至3%、 衰退機率不足四成。較悲觀的預測始見于第四季,即剛好走出衰退的季度,問你服未?其它指標呢?美股在預測01 年衰退見效,但在八、九十年代則無效。建筑批則及消費信心則剛剛相反,能預示早年衰退,但無法預測01 年的一次。孳息曲線倒轉呢?好些,但在預示90 年那次的衰退還略嫌遲鈍。似乎,個別指標的作用還是相當有限。回望上次衰退,原因是科網泡沫爆破;但這類爆破事前難以預計,一如今日的次按。 Stock and Watson 的結論一針見血:「Every decline in economic activity declines in its own way.」上世紀30 年代,商業周期理論始祖Mitchell and Burns 已認為要參考一大堆指標;從聯儲局的報告可見,其參考的數據無一百都有好幾十,但預測仍然差強人意。由此可見,要預測會否衰退已如斯艱難,遑論要在下具體地預測經濟增長?甭客氣啰! 來自:香港交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