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明霞 安士蓮 張斌 宋晨
11月27日,三個歐洲人同機抵達北京。要不是因為歐元已成為全球最強勁的貨幣,中國人大概不會看到歐洲經濟這三大巨頭同時出動。他們是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歐元區輪值主席容克,歐盟財長阿爾穆尼亞。他們為人民幣而來。
這般盛大的場面似曾相識。差不多一年前,美國政府也曾派出由財長鮑爾森領隊,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與商務部部長古鐵雷茲同行的空前陣容訪問北京,也是為人民幣(參見本報2006年12月18日8版報道《中美經濟夢之隊論劍北京》)。
而當美國人一次次無功而返的“匯率之行”,讓美元與人民幣的故事幾乎變成一部冗長乏味的肥皂劇之后,“(歐洲人的)這次的訪問將是一個分水嶺”,讓·皮薩尼·弗里 (JeanPisani-Ferry)說,“直到最近,人民幣看起來都只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問題。在中美匯率的爭斗中,歐洲過去一直驚人地沉默著……這周的訪問意味著,歐洲現在要加入全球貨幣格局的對話中了。”弗里先生是位 于 布 魯 塞 爾 的 經 濟 智 庫BRUEGEL的總裁。
當兩方對峙變成三方博弈,這場圍繞人民幣的漫長游戲開始升級為一場更為復雜的戰局:美元已別無選擇地將“國際貨幣”的地位拱手相讓,而生機勃勃且急速強大的中國不為所動,堅守著人民幣的弱勢,歐元于是極不情愿地被推上美元讓渡出的空缺,但歐洲虛弱的經濟增長根本無力承受強勢貨幣之重。
美元、歐元、人民幣這三大幣的戰爭,其實是一場彼此推卸作為國際貨幣主角的戰爭。
美國是罪魁?
如果不是布什政府上臺帶給美國人的消費盛宴,如果不是華爾街的貪婪造就的次級壞債,美元也許不至于淪落到要拱手讓出 “國際貨幣”的地位。
“強勢美元畢竟對美國有好處,尤其是華爾街出身的美國財長們,都更愿意美元處于強勢地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施建淮告訴本報,美國經濟主要靠金融業支撐,所以像鮑爾森、魯賓這些從華爾街走進白宮的財長,都更希望能捍衛強勢美元,而只有斯諾這些制造業出身的財長,才喜歡弱勢美元。
但無論是否留戀 “國際貨幣”的地位,美元的持續疲軟不僅是既成事實,還將是大勢所趨。
美國必須為自己過去幾年的揮霍無度交罰單了。在布什政府鼓勵信貸消費的政策下,聯邦政府與美國家庭在過去幾年中欠下了巨額債務,債主則是中國等少數幾個東亞新興經濟體。這正是導致美國經濟目前的慘景與全球經濟失衡困局的“罪魁”。
“你很難責怪外國人,”塞巴斯蒂安·馬拉比(SebastianMalaby)先生說,“年復一年,外國人用自己的儲蓄供養著美國人,支撐著美元。而一旦他們厭倦了把自己的儲蓄拿給美國人花,失去支撐的美元就必然會衰落。而這正是最近正在發生的事。”
馬拉比先生是美國無黨派組織對外關系委員會委員。他認為,外國人之前之所以心甘情愿拿自己的儲蓄給美國人花,是因為他們相信美國金融體系的透明與強大,相信美國的金融體系可以讓自己的儲蓄保值,“但次級債的危機,讓他們改變了看法”。
正是今年8月爆發的次級債危機 (參見本報2007年8月20日2版報道《華爾街的盛夏寒流》),戳破了美國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累積的泡沫,結束了美國人不知節制的消費盛宴。而一旦這些美國經濟的支柱開始搖晃,美元隨之應聲而落。貶值成為唯一的甚至是最好的選擇。
“弱勢的美元能刺激美國的出口,以維持經濟增長,能緩沖次級債危機的影響,也有助于矯正全球經濟的失衡狀況,”位于華盛頓的加圖研究所董事道恩先生(JamesA.Dorn)告訴本報,美元貶值于己于人都是不壞的選擇。
摩根斯坦利首席貨幣經濟師任永力(StevenJen)也在回復本報的郵件中說,“捍衛美元?不,美聯儲沒什么可用的工具了”,他說他期望能在2008年的第二季度看到美元的回升。
這幾乎是各持己見的貨幣經濟學家們唯一的共識:美元在長期內的重新強大或可期待,但在短期內,美元的日薄西山已無可挽回。
歐洲是冤大頭?
美元的日薄西山,卻在不知不覺中將歐元推進一個如日中天的上升通道。這是今年8月次級債爆發以前,很多人沒想到的。
因為人民幣等貨幣采用緊盯美元的匯率制度,在美元相對歐元持續貶值的過程中,這些緊盯美元的貨幣,也隨之對歐元貶值。而人民幣相對美元小幅升值的步伐遠追不
上美元對歐元的貶值速度,人民幣于是對歐元持續貶值,歐元由此被推高至越來越強勢的地位。
“這等于,歐元目前正在為疲軟的美元和全球經濟失衡買單。盡管事實上,歐洲并不需要對全球經濟的失衡負責”,位于倫敦的歐洲改革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西蒙·蒂爾福德(SimonTilford)接受本報郵件采訪時說,巨額赤字的美國政府與巨額盈余的東亞國家,才是真正需要負責任的人。
特里謝與他的同伴阿爾穆尼亞因此十分委屈,持續升值的歐元,削弱了歐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持續貶值的美元則將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轉移給了歐洲。高價的歐元成為歐盟不能承受之重。
“打從歐洲央行成立的那天起,我們就從沒想過要競爭‘國際貨幣’。我們一貫堅持這個態度。”11月28日的中歐峰會新聞發布會上,當本報問及歐元是否會繼續保持強勁時,特里謝急于重申歐元絕不愿取代美元。
雖然極不情愿地被推上了強勢貨幣的位置,但要改變這種局面,“留給歐洲的選擇非常少”,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教授鄧肯·弗里曼(DuncanFreeman)在回復本報的郵件采訪中說,“歐洲可以去要求一個更強勁的美元,但實際上,美元做不到;歐洲也可以要求人民幣升值,但看起來,中國的政策從來不受別人影響”。
同在布魯塞爾的弗里也不相信歐盟的這次“分水嶺之行”能真的說服中國政府。但歐盟的三大巨頭沒有放棄這個努力,他們還是攜手來到北京,對中國的國家總理溫家寶、央行行長周小川等高官說,“為什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卻對歐元貶值呢?我們認為必須修正這種明顯的失衡狀況,中國不應該只關注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
人民幣是藥方?
還沒擺脫美元的壓力,人民幣又背上了來自歐洲的壓力。中國政府堅守人民幣緩慢升值的強大意志,會不會因歐洲人的介入而改變?
看慣了美國人在人民幣匯率上一挫再挫的失敗經驗,歐洲人并不期望第一次的“匯率之訪”就達到目的。
當本報問及特里謝,對于持續強勢的歐元、繼續疲軟的美元以及堅持緩慢移動的人民幣,歐洲央行準備做些什么時,這位曾經得過 “年度最佳政策決策者”(thepolicymakerofyear)的老銀行家,把決策的主動權都交給了中國,“我們尊重中國政府的決定,除此之外,我不想說任何東西,我只是想重申,這一切完全取決于中國政府的決定”。
確實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政府的決定——人民幣的加快升值,才是矯正全球經濟失衡,與中國經濟內部通脹及流動性過剩問題的關鍵藥方,而且,“作為一個日漸強大的經濟體,人民幣應該承擔起更多的全球責任”,華盛頓的道恩、倫敦的蒂爾福德、北京的施建淮,都對本報表達了此種觀點。
但中國政府并不認為歐元的強勢是人民幣所致,不認為人民幣的大幅升值是解決中國內部問題的一劑良藥,“歐元困局并非源于中國,美元貶值才是歐元升值的主要原因,”溫家寶對歐洲三巨頭說,中國仍然會堅持自己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原則。
摩根斯坦利的任永力站在中國政府一邊,他告訴本報,“人民幣緩慢升值其實對全球經濟并不壞,而中國國內的通脹還只限定在一定領域內沒有蔓延,因此不必擔心。解決歐元困境與全球經濟失衡的核心,還得寄望于美國經濟的復蘇和它的赤字削減。”
布魯塞爾的弗里則提醒那些要求中國履行全球責任的人們注意:“在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的時候,你們有沒有在國際經濟格局的談判桌上給中國一個位子?比如在IMF里的話語權。”
鄧肯·弗里曼則告訴本報不要寄希望找到一劑良方,“在這三大幣的匯率問題上,短期內根本就不可能有一個讓三方都開心的解決方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來自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會滋長起來”。
即便認為人民幣應該加快升值步伐,施建淮也承認,人民幣升值的一大步,未必就能成為矯正全球失衡的一小步,“虛弱的歐洲承受不起國際貨幣的職責,人民幣還未實現自由兌換,所以,即便美元現在衰落,等到它的金融業恢復元氣,美元仍然會是最合適的國際貨幣”。
就在下周,鮑爾森領隊的美國經濟高官“夢之隊”將再次來到北京。這次中美匯率的話題中,會不會提及無辜的歐元?
聲音
◆ 任永力(StephenJen)摩根斯坦
利首席貨幣經濟師
“歐元升值的原因與人民幣無關。不管中國做什么,基金公司還有央行照樣會多樣化其儲備。”
◆吉姆·道恩(JamesA.Dorn)美國
加圖研究所董事
“自由貿易可以雙贏,但第三方可能吃虧。而正是這第三方想從競爭中得到保護。”
◆ 西蒙·蒂爾福德 (SimonTilford)
歐洲改革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強勢人民幣將使中國的經濟管理更加輕松。中國政府正急于對銀行施壓,想通過減少銀行貸款讓經濟減速,但目前,經濟減速及降低資產價格泡沫最有效手段就是人民幣升值。”
◆鄧肯·弗里曼(DuncanFreeman)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
“鑒于世界經濟劇烈波動,大國應謹慎行事。中國進一步實行匯率改革并允許人民幣升值只是題解之一,但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讓·皮薩尼·弗里(JeanPisani-Ferry)布魯塞爾經濟智庫BRUEGEL
董事
“這并不會讓他們的工作更輕松。美國人從經驗得知,中國領導人不會輕易屈服于金融外交的壓力。而歐洲人正掣肘于兩種背道而馳的目標。”
◆塞巴斯蒂安·馬拉比(SebastianMalaby)美國無黨派組織對外關系委員會
“尼克松時代的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對怒發沖冠的歐洲人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難題’。這句話現在同樣適用,這也是為什么法國總統薩爾科奇會無奈的說,‘美元不能總是別人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謹慎,貨幣糾紛可能變成經濟戰爭’。”
◆易綱 中國央行行長助理
“現在,世界其他國家正重新評估中國的一切。”
(本報采訪整理)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網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