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改革基礎貨幣發行方式正當其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14:47 金匯通
11月10日,央行年內第九次揮動存款準備金率這把巨斧。之所以揮動,是因為經濟過熱、貨幣過多,央行不得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迫使銀行減小信貸規模。自1988年后,存款準備金率從未調到如此之高,這說明央行對于貨幣流動性、通脹壓力的擔心已經到達改革以后的最高點。 可惜的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效用不彰,與加息一樣對市場沖擊如微風拂面。消息出臺之后,與前幾次一樣,本應利空的債券市場維持盤整態勢,上證國債指數不跌反升。效應不彰的另一個表現是,對于回收貨幣流動性沒有治本之效,廣義貨幣發行量占GDP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 央行看上去就像西西弗斯,它不斷地發行人民幣然后不斷回收人民幣,永無休止地從事著一樁艱辛而無望的勞動。本來負維持貨幣穩定為經濟發展護航之職的央行,為何淪為忙碌的貨幣搬運工?根源就在于目前的人民幣基礎貨幣發行機制。 為了穩定幣值,促進出口,國際市場支付、結算的便利,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發行,相當于以美元為抵押物按照一定比例發行本幣。1993年12月28日央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從1994年開始,中國實行了匯率并軌,實行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央行取消了各類外匯留成、上繳和額度管理體制,對于境內機構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支實行銀行結匯和售匯制度,將所有外匯統一由央行強制結匯,央行同時向市場投放等量于強制結匯金額的人民幣貨幣供應。 這種制度當初有穩定幣值、增進出口的優勢,如今惡果爆發:幣值不穩,擾亂了中國的進出口商人的預期;保有成本高昂,以美元為基礎的外匯儲備大幅縮水;其次是外匯占款越多,基礎貨幣的投放量也就越大,貨幣投放到市場上的乘數效應也就越高,流動性也就更加泛濫。其隱性的損失是,中國人均收入雖然大增,但按美元比價卻并未增加多少,中國財富有許多流向他國消費者。 根據央行上周末公布的三季度金融數據,截至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4336億美元,今年來累計增加外匯3289億美元。按照央行行長助理易綱的算法,相當于我國今年多購買了3289億美金,多投放了246675.5億元人民幣的基礎貨幣,這些貨幣繼續在市場上以乘數效應發酵,央行必須繼續沖銷一萬億以上的人民幣。 當一項根本性制度已經迫使我們支付出過高的成本時,就有必要考慮該制度是否已經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張與外匯的增長,已經使中國的基礎貨幣繼續以外匯儲備為主得不償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外匯儲備的增加與經濟規模的擴張何嘗不是貨幣制度改革的歷史機遇。此時理應改變經濟規模弱小時以外匯儲備為抵押的貨幣發行方式,發展以黃金、證券等為基礎貨幣發行抵押的新模式,使人民幣最終成為能夠自由兌換的主要幣種。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擺脫額頭上的美元十字架,擺脫升值壓力,并最終使央行擺脫推石上山的命運,成為獨立于行政體制的貨幣政策的制訂者。 這一過程將是漫長的,現在正是邁出大步的時候。 來自:南方周末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