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標準普爾建議中國通過資產證券化吸收過剩的流動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 15:37 世華財訊
[世華財訊]標準普爾新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為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中國可以通過大規模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同時建立發達的債券市場,提供更多“疏”的渠道。 綜合外電4月10日報道,世界領先的獨立投資研究、信用評級和指數服務供貨商標準普爾新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允許銀行進行大規模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可以顯著減少中國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并且有助于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是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難題。 這篇題目為《通過資產證券化吸收過剩的流動性》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中國主要通過升息手段來應對由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產泡沫,但在中國大部分的流動性是由貿易順差和 “熱錢”流入引起的。升息不但不會減少這部分的流動性,反而會吸引更多的熱錢。 標準普爾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裁扈企平博士指出,發展資產證券化市場為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提供了另外一條思路。在當前存在流動性過剩情況下,投資者購買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資金大部分來源于銀行存款,因此發行證券化產品會減少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規模,也就是吸收流動性。 扈博士說,發行資產證券化股票和債券有利于控制貨幣創造和銀行信貸規模的擴張。在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銀行出售自身的信貸資產,投資者則用銀行存款來購買證券化產品,這可以看成是貨幣創造的逆過程。所以,實際上,資產證券化對貨幣供給起到一個收縮的作用。 該報告認為,中國目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并不僅僅是貨幣供給的問題。它還反映了經濟結構內部的深層次矛盾,即中國的金融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相對于整個經濟發展程度而言還不夠發達。為了解決流動性過剩這個問題,中央銀行在繼續采用各種調控措施“堵”的同時,還需建立發達的債券市場,提供更多“疏”的渠道。 扈博士還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處于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利率水平也處在歷史較低水平,但是近期金融資產價格暴漲反映了居民財富水平不斷增長和金融資產供給不足的內在矛盾。如果居民的金融投資過多地集中于股票投資,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不僅投資者會面臨集中性風險,而且由于缺乏其它投資渠道,尤其是缺乏長期穩定的收益率基準指標,也使得股市容易被操縱并出現大起大落。因此發展債券市場對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增強資本市場穩定性有重要作用。 (潘海涌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