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關注外匯進出對宏觀經濟不利影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02:34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陳道富 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日前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我國對外貿易在2006年繼續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17607億美元,同比增長23.8%;順差達177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55億美元。 從1994年以來,除了1998年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小幅逆差外,我國持續雙順差,近年來順差規模更是進一步擴大。持續雙順差直接表現為外匯資金的大量流入,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大規模積累和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給我國的經濟和宏觀調控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我國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成因是復雜的,簡單地利用匯率升值進行調節,作用有限,在某些方面甚至會導致相反的結果。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思路應為,以解決內部結構性失衡為根本出發點,減少不必要的外匯流入,控制外匯過度流入導致的風險,使經濟金融在可控的前提下實現穩定增長。 一是應以解決內部結構性失衡為根本出發點。一方面,從我國來看,解決國際、國內經濟失衡的根本之道,在于推進經濟結構改革;另一方面,雖然未來幾年的國際、國內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下降,但仍將強勁,全球不平衡無序調整的可能性也不大,這為我國實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重點的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其重點,一是理順各類要素價格,包括資金(利率、匯率)、工資、土地、能源,逐步推動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形成機制。二是加快落實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國內消費的各項政策,包括加快完善社保、醫療、教育、就業、稅收等影響居民消費的體制環境;轉變政府職能,增加公共支出,可考慮適當降低稅收,實現藏富于民;加大國有企業的分紅比例等。 二是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外匯流入?蓮膮R率、外貿、外資、外匯管理與金融市場發展等方面入手,減少不必要的外匯流入。 在匯率政策上,應仍堅持穩步升值政策。一方面,從我國實際工資率增長持續低于勞動生產率角度看,人民幣實際匯率確實存在一定的低估,匯率調整雖然對國際收支失衡調節的作用在弱化,但仍有一定作用,尤其是一般貿易,而且匯率調整還有助于推動國內產生升級等經濟結構改革。另一方面,應繼續頂住各方壓力,實行穩步升值。這既可實現以市場手段尋找均衡匯率,避免一次性調整可能出現的超調,也可給宏觀調控留有空間,適當扭曲匯率水平保持出口水平,為國內經濟結構改革影響贏得有利的外部環境。 在外貿政策上,除進一步控制“兩高一資”出口,加大技術進口外,應進一步研究出口退稅政策,避免出口退稅政策導致的“國貨復進口”現象,同時應從財稅政策,尤其是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會計、稅收政策入手,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以促進出口結構的升級。 在外資政策上,應加快推進兩稅合并,調整地方的考核機制,治理地方在引資方面的惡性競爭,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統一制定內外都適用的產業與區域政策,同時在外資并購上應重點關注反壟斷問題。 加快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實現國內資金的自我平衡。當前可考慮一是允許外資企業參與國內的股票、債券市場融資,二是進一步推動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三是推動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尤其是區域性非上市股權轉讓市場,四是在已引入外資金融機構的前提下,讓外資金融機構為我所用,讓其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如允許其在人民幣貨幣市場上更大比例的融資等。 此外還需在外匯管理上進一步嚴格資本管制,加強貨物流和資金流的監管,減少資本項下資金通過經常項下低成本流入。 三是控制外匯流入對宏觀經濟的不利影響。從國際經驗看,外匯大量流入,其宏觀風險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外匯流入導致國內流動性過剩,引起通貨膨脹或資產泡沫;二是當外匯流入中有相當部分以債務形式流入時,可能存在的外債風險,主要是貨幣與期限錯配風險。 首先,外匯的大量流入已給我國的貨幣政策帶來巨大的難度。雖然央行已大量對沖因外匯流入而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但社會流動性仍偏多,資產價格上漲迅速。加上當前經濟周期仍屬于上升期,金融管制放松,金融業對外開放與對內改革逐步推進,貨幣調控的微觀基礎發生一定的變化,貨幣內生程度加強,原有的行政性貨幣政策調控手段有效性下降,市場化調控手段尚未完全建立。日本的教訓表明,在升值環境下,不正確的貨幣政策將給經濟帶來巨大的打擊。當前應突破原有貨幣政策框架的束縛,從現有的金融微觀基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發,重點關注社會流動性,既重視CPI,又不完全受其束縛,適當考慮資產價格過度上漲帶來的危害,著眼于回收社會過多流動性。在政策工具上,仍以央行票據與存款準備金率為主,在加強資本管制,平等外貿、外資政策基礎上,可考慮靈活運用利率手段。與此同時,央行還應積極推動外匯、資本市場(企業債)的發展,擴大虛擬經濟的池子,利用虛擬經濟吸收一部分流動性,避免過多流動性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危害。此外,央行除了在負債方被動對沖社會流動性擴張外,還應積極在資產方協助改變經濟結構不均衡,以最終實現對外平衡。應主動與財政部溝通,用好現有的外匯儲備,協助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與歷史痼疾,提高其戰略收益。 其次,在當前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的環境下,外匯流入絕大部分轉化為官方儲備,貨幣錯配以及由此造成的匯率波動風險,主要由央行承擔。對此,一是應改進當前“投注差”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二是盡快將本幣表示的外債納入統一管理,同時密切監測和管理企業未分配、已分配未匯出的或有債務。三是近期應加強對短期債務,尤其是貿易融資的管理,實現總額管理。 此外,鑒于房地產市場的特殊性,除通過貨幣政策控制流動性外,還需采取一些更直接的政策,包括行政手段,抑制其價格過快上漲。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