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藏匯于民政策有助于化解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13:37 世華財訊

  分析文章指出,“藏匯于民”這一政策的實質是希望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因此,須推出更多的外匯交易品種和工具,以保證持有外匯的居民或企業有增值的途徑。

  據新華社1月8日報道,分析文章指出,為配合和落實2月1日我國將實施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國家外匯管理局5日制定發布了《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其中明確境內個人年度購匯總額由以前的2萬美元大幅提高到5萬美元。近年來,從提高公民出境合法兌換外匯限額和攜帶人民幣限額,到開放居民個人依法向境外轉移資產,再到提高企業外匯留成比例,已經看到“藏匯于民”的政策趨向正在逐步走向現實。

  熟悉外匯管理的分析人士7日表示,外匯新政策拓寬了居民用匯空間,但要實現“藏匯于民”政策目標仍然任重道遠。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龐大,但是我國外匯資產的結構卻嚴重失衡。目前,我國外匯資產的主要持有者是國家,企業及居民的持有并不突出。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底我國金融機構外匯各項存款余額1616億美元,同比增長5.58%??這一增速大大低于同期國家外匯儲備34%的增速;外匯存款在與外匯儲備的比例上,也僅僅達到1:5的水平。而這一趨勢時下仍未有根本改觀。基于此,國家外匯管理局頻頻出臺措施,放寬企業居民用匯數額和條件的限制,顯示出國家“藏匯于民”的政策趨向。

  資深財經人士認為,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這不僅為此前炒得沸沸揚揚的國家如何調整外匯儲備資產結構提供了一個注腳,而且改革我國強制結售匯制的政策指向信息非常明顯。

  “藏匯于國”,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1994年開始的強制結售匯制。強制結售匯制是我國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與1994年至2005年匯率改革間的匯率機制相適應的。然而,強制結售匯制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弊病。例如,強制結售匯制將大量的外匯資產集中于政府,而中央銀行通過發放基礎貨幣的方式購買的外匯儲備資產,又在

人民幣升值中不斷地縮水,于里于外都不是合理的選擇。而且如此大的資金幾乎靠一致的投資策略來運作,風險也變得越來越大。

  在這次個人外匯制度調整中,我們看到,年度總額管理從個人購匯擴展到個人結匯,個人對外貿易經營者開立外匯結算賬戶,不再區分現鈔和現匯賬戶,同時廢止原來關于個人外匯的10多個管理規定。所有這些條款,都是在減少外匯管制項目,推進結售匯便利化,以此鼓勵居民多持有外匯而不是盲目結匯。

  在“藏匯于民”政策的引導下,強制結匯管理體制正在被扭轉。據了解,2006年上半年銀行結匯增幅近年來首次低于售匯增幅。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正逐漸分流到銀行金融機構中,成為金融機構的外匯負債。銀行金融機構的外匯儲備開始增加,這也大大緩解了中央銀行外匯儲備過度增長的壓力。

  央行統計顯示,僅2005年底,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余額為1615.70億美元,其中,企業外匯存款與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大體各占一半。而當年我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卻高達28.72萬億元,其中,城鄉居民本幣儲蓄存款已達14.11萬億元。由此可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外幣化程度相當低。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藏匯于民”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分析人士認為,匯改至今,對于一個持有美元的國內投資者來說,在利差上獲得的回報,已經不足以彌補其在人民幣升值上的損失。央行上海總部此前的一份報告也顯示,一些上海企業時下紛紛采用“負債外幣化,資產本幣化”來規避匯率風險,也就是說,在目前的匯率波動預期下,人們更愿意持有人民幣資產。

  近年來的外匯政策調整,雖然在加力引導強制結售匯向意愿結售匯轉變,但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居民普遍存在“持有人民幣而不愿意持有外幣”的心理。資深財經人士據此認為,央行可能很難通過增加限額的辦法完全實現“藏匯于民”,而這也正是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此前提出“擴展外匯資金運用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2006年初最早在公開場合提出政策構想的央行副行長吳曉靈的解釋,“藏匯于民”這一政策的實質是希望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推出更多的外匯交易品種和工具,以保證持有外匯的居民或企業有增值之途徑。從這個意義上看,“藏匯于民”,就必須增加外幣資產的吸引力。

  時下對于多數國人來說,居高不下的居民儲蓄存款,低利率國債屢屢遭遇搶購,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財富“投資無門”的苦惱。居民手中的外幣,盡管投資渠道比人民幣略寬,但也局限于外匯

理財、外匯寶等少數品種。而目前外匯
理財產品
花樣不斷翻新,表面上看,正與“藏匯于民”頗為符合。然而,在這些“亂花迷人眼”的產品中,噱頭多,實惠少,也是不爭的事實。“藏匯于民”因此可能打折扣。

  而由于受政策所限,目前人民幣對美元日均波幅設有一定范圍,市場人士認為,如此狹窄的政策帶,也讓銀行難以設計出既能為客戶靈活避險,同時為自身豐厚牟利的衍生金融品。

  把外匯從央行投資變成企業、個人投資,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風險轉移的過程。海外市場風高浪急,投資失誤也不是靠政策就可以挽回的。而國內的外匯避險工具少之又少,這除需要央行在政策上大力推動外,還需要一些相關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完善來配合。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