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全球匯市波瀾不驚 亞洲貨幣地位上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 13:11  金時網·金融時報

  主持人:本報記者 袁蓉君

  特約嘉賓:花旗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 沈明高

  瑞銀投資銀行外匯研究部策略師 阿什里·戴維斯(Ashley Davies)

  總體來講,美元與歐元延續了2005年以來的同步貶值是2006年國際匯市的首要特點。在2005年以前,主線是美元貶值而歐元升值。其次,隨著歐元下跌,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開始上漲。盡管人民幣匯率改革開始的時間還不長,但因更為靈活的匯率機制,已經導致其亞洲貨幣的領導地位逐漸增強。

  預計在2007年,美元對于一攬子貨幣很可能仍然會處于弱勢地位,但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人民幣可能將保持2006年9月份以來相對快速的升值趨勢,2007年年中有可能摸高至7.5元人民幣/美元,到年底進一步升到7.33元。

  實際上,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雖然“曇花一現”的美元重新步入下降通道,包括人民幣在內的亞洲貨幣經歷了加速升值的過程,年底時泰國政府為抑制泰銖過快升值而實施的資本管制措施在金融市場引起動蕩,但總的來講,全年國際匯市基本上維持了波瀾不驚的格局。就2006年匯市特點、未來西方主要貨幣和人民幣匯率走勢、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等問題,記者與兩位嘉賓進行了對話與交流。

  主持人:回顧過去的一年,全球匯市的主要看點在哪里?

  戴維斯:主要特點有:首先,伴隨著對美國經濟放緩的預期,歐元區利率持續上升,這加快了歐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的走強和美元的疲軟。其次,同其他一些金融市場一樣,外匯市場的波動性很低。這意味著投資者勇于承擔風險,特別是攜帶交易(carrytrade)在過去一年很受歡迎,導致低收益的日元疲軟和高回報的新西蘭元走強。3月份日本央行取消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并在7月份升息25個基點是2006年的主要看點,但這些舉措并沒有提振日元,因為日本的利率仍然處于相當低的水平,而且投資者相信日本政府正在向日本央行施壓以保持低利率。同時,日本的個人海外投資如家庭投資外匯也是促使日元疲軟的重要因素之一。

  沈明高:總體來講,美元與歐元延續了2005年以來的同步貶值是2006年國際匯市的首要特點。在2005年以前,主線是美元貶值而歐元升值。按照真實貿易加權計算的美元在2003年、2004年分別下跌了9.9%、4.8%,這兩年中歐元則分別升值了10.0%和4.8%。進入2005年以后,美元和歐元的走向趨于一致,2005年分別下跌2%和1.9%,預計2006年分別貶值1.1%和1.4%。其次,隨著歐元下跌,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開始上漲。同樣按照真實貿易加權計算,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在經歷了2004年2.8%的下跌之后,在2005年上升了1.5%,2006年預計升幅為1.7%。盡管人民幣匯率改革開始的時間還不長,但因更為靈活的匯率機制,已經導致其亞洲貨幣的領導地位逐漸增強。

  主持人:2005年美元絕地反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反彈,但2006年以來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又重新走上了下降通道,請分析一下本輪美元走弱的主要原因以及影響2007年美元走勢的主要因素。

  戴維斯:2006年美元走軟的主要原因是對房地產市場的擔憂。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疲軟降低了消費者信心和美國企業投資回報率預期,這最終會導致美聯儲被迫降息,進一步降低了美元的吸引力。

  沈明高:2005年美元的強勁反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聯儲持續加息的作用,導致資本向美國回流。短期來講,利率差異是美元波動的主要原因。但美元持續下跌的趨勢意味著,就長期而言這種認識可能是錯誤的。從2003年初開始,短期利率差和長期債券收益率差都朝著有利于美國的方向分別移動了300個和100個基點,但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卻下滑了20%左右。在有利率支撐的情況下美元下跌,更加突出了諸如經常賬戶和風險調整后的相對收益等因素在美元長期走勢中的驅動性作用。

  2006年以來美元的短期弱勢主要是受周期性因素和宏觀政策變化的影響。一是戴維斯談到的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性變動。二是德國會從2007年1月1日起提高增值稅稅率。這在短期內刺激了歐元區的需求,使得美元相對于歐元下滑。但這些因素的影響可能是短暫的,其最終變化有可能會逐漸向有利于美國的方向發展。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將會由于待售房屋數量的下降而趨于緩和,而歐洲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收緊也會抑制歐元區的經濟。一些在短期內會打壓美元的因素,長期來看卻能夠支撐美國的經濟周期,并有助于美元上升。

  預計在2007年,美元對于一攬子貨幣很可能仍然會處于弱勢地位,但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美元可能從原來的相對歐元和其他主要貨幣的貶值轉向相對于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貶值,我們也稱之為第二階段貶值。但是,我們預期美元的周期性走軟可能將是短暫的,弱勢美元對企業定價能力的限制對美國經濟而言將是一個“通脹紅利”,即由于低通貨膨脹而帶來的購買力的提升。

  主持人:2006年歐元、日元、英鎊對美元的名義匯率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漲,2007年能否持續升勢?

  戴維斯:歐元很可能保持強勢,英鎊可能走弱,因為英國步入了更為成熟的的商業周期。日元最終會反彈,但這只會在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增加導致日元攜帶交易上升的時候發生。

  沈明高:到2007年底,歐元對美元匯率將有可能較大幅度地貶值至1比1.24。在美元下跌的頭兩年,歐元是大贏家,但現在按照實際貿易權重指數衡量,歐元已經開始貶值。歐元利率自2005年12月以來上揚了150個基點,德國和意大利在2007年會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這些財政和貨幣政策很可能阻礙經濟的發展。

  就日元來說,“正常化”的貨幣政策取向有助于日元的強勢發展,到2007年年底時日元對美元匯率將達到111比1的水平。目前,根據真實貿易加權平均的日元已經處于1985年廣場協議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日元的弱勢反映了日本央行過去幾年非常規的反通縮政策,這一政策導致了“套利交易”資本的大量外流。未來政策逐漸“正常化”將有助于提升日元債券的收益率并改變日元的弱勢地位,這些政策變化有可能集中出現在2007年下半年。我們預期日本央行將于2007年提高隔夜拆借利率75個基點,快于市場的預期。當然,與1998年日元在10個星期之內升值25%不同,“套利交易”資本的回流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至于英鎊匯率,近來一系列正面的經濟數據提升了英國央行加息的預期,利差的擴大有助于英鎊的上升。

  主持人:2006年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尤其是臨近年底時,對美元匯率頻創匯改以來新高。2007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勢如何?有的投行預計將上試7元的水平,二位的預測結果是什么?

  戴維斯:我們預期人民幣將緩慢升值至1美元兌換7.5元人民幣。

  沈明高:人民幣可能將保持2006年9月份以來相對快速的升值趨勢,2007年年中有可能摸高至7.5元人民幣/美元,到年底進一步升到7.33元。人民幣相對快速升值的理由主要有三:第一,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持續創新高提升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盡管我們也同意人民幣升值不能馬上改善中國的外部不平衡,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刺激消費,但這不是人民幣不升值的理由,匯率作為一種價格最終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我們認為,人民幣應該保持適當快速的升值,起碼可以幫助穩定外貿順差或外匯儲備增長的速度。否則,當外匯儲備達到不可控的水平的時候,未來人民幣一次性升值的風險將難以避免。第二,國內反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在減小,這也是基于對外匯儲備增長過快這樣一個事實的擔心。第三,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升值并沒有對中國經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中國企業適應人民幣升值的能力比很多人預想的要大得多。

  隨著人民幣相對快速升值,央行將很可能放寬人民幣與美元交易的波幅,在適當的時候,央行也可以考慮放寬外匯交易的實需限制,這都會導致匯率的寬幅波動,有利于外匯避險工具和外匯市場的發展。一個成熟的外匯市場和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有助于提升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避免宏觀經濟由于外部沖擊帶來的震蕩。

  主持人:根據兩位對2007年世界主要貨幣匯率的預測結果,對于中國的投資者有什么建議?

  戴維斯:我們建議中國的長期投資者增加日元頭寸,因為日元被低估,如果人民幣的波動性增強會與日元緊密相關,購買日元能降低投資者的風險。然而,未來幾個月內日元可能保持疲軟,因此短期投資者可以買入歐元。

  沈明高:首先,注意規避匯率風險。很多投資者對2006年人民幣的升值速度還可以坦然處之,2007年雖然不至于因為人民幣的繼續上揚而坐立不安,但在規避外匯風險方面應該早做打算,起碼可以考慮以適當的代價實現部分避險。特別是在一些競爭性的行業,外匯風險有可能最終決定企業的競爭力,同時,并購活動將更加頻繁。

  其次,利用自然避險的辦法,降低避險成本。適當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外匯風險的承受能力。在成本相當的情況下,企業海外采購時可以向貨幣幣值比較穩定或可能走軟的地區傾斜。在談判2007年合同的時候,可以考慮用不同貨幣結算,比如說日元,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用人民幣定價。

  第三,海外投資須謹慎。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在海外選擇投資一些能夠從人民幣升值獲益的產業,比如一些向中國出口的產業;或者投資一些避險工具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查看該分類所有股票行情行業個股行情一覽
【 新浪財經吧 】

我要評論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國有我一份力!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