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外匯 > 正文
 

社科院專家認為中國現在的外匯儲備規模并未產生明顯負面影響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9月05日 12:08 世華財訊

  [世華財訊]社科院財貿所所長裴長洪指出,中國保持足夠規模的外匯儲備是必要的,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給貨幣政策帶來壓力,但現在的儲備規模并未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據中新社9月5日報道,針對中國目前高額外匯儲備的問題,社科院財貿所所長裴長洪指出,貿易順差連年增大是造成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從2006年上半年情況看,中國貿易順差已經達到614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40%,2006年的外貿形勢估計依然是高
速增長,進出口將超過1.6萬億美元。

  裴長洪指出,從宏觀經濟理論上說,貿易順差是儲蓄大于投資的必然結果,表現為國內資源的流出。從中國宏觀經濟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的投資率很高,但儲蓄率更高。因此,貿易順差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中國內部經濟的不平衡,貿易順差是一種實物形態的資源流出,是國內經濟實際情況的對外表現形態,或者說是國內經濟不平衡的對外表現。當然,我們的貿易順差反映的資源流出主要是勞動要素,因此從中國的要素稟賦來看,目前的順差對我們是有利的。

  從具體影響來看,貿易順差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高了中國的對外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緩解產能過剩問題,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外匯儲備增加過快,占用基礎貨幣增多,削弱了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也加大了

人民幣升值壓力,并導致貿易摩擦加劇,增加了宏觀經濟的調控難度。

  裴長洪認為,保持足夠規模的外匯儲備對中國這樣一個走向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大國是必要的。首先是有利于國際支付的不斷增加。中國已經是并繼續是能源和資源進口大國,手中有外匯,抵御市場風險和價格風險的底氣就足;中國外債規模和外商投資利潤匯出規模都不小,都需要有外匯儲備做支撐。其次,中國將逐漸開放國際收支中的資本賬戶,為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需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再次,有利于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海外投資發展。海外投資需要外匯,而要增加

中國經濟建設中的資源和技術供給,擴大海外市場,需要有一大批企業走出去到海外投資,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就難以支持資本的流出。最后,足夠的外匯儲備也是人民幣國際信譽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支持香港貨幣制度和貨幣穩定的重要條件?偠灾,外匯儲備增加是好事,不是壞事;當然也不是說增加愈多愈好,凡事都有個度。

  裴長洪指出,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給中央銀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帶來壓力,特別是對信貸的緊縮起了抵消作用。由于銀行間外匯市場外匯大量增加,央行不得不在市場上以本幣購入外匯,為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投放人民幣占款。近期,中國外匯占款不斷增加,截至2006年5月底,外匯占款余額達到78816.27億元人民幣。外匯占款的增加引致中國貨幣供應量增加。2006年5月份,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高達19.5%。這樣,不但會促使某些商品價格上漲,而且對信貸增長過快、投資過熱有所影響。為此,央行又不得不采取發行央行票據、提高準備金率等手段回籠資金。這些連鎖反應削弱了貨幣政策的調控空間,也增加了

宏觀調控的難度。

  裴長洪認為,目前從統計數字上看,由于購買外匯造成的人民幣增發、基礎貨幣投放增加,沒有成為國內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來自這方面的壓力。然而,中國外匯儲備有很大一部分的表現形式是美元資產,美元對比國際主要貨幣來講是在貶值,而且從長期趨勢來看,它可能還會繼續貶值。未來無論是美元貶值還是美國發生通脹,外匯資產都有縮水的可能。

  裴長洪認為,至于儲備規模應當是多少合理,在西方國家通常的說法,是外匯儲備至少要能夠應付三個月或半年的進口量。但是這種說法沒有考慮到像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和需要。儲備規模多大要從中國實際出發,不能從洋教條出發,國際金融教科書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所謂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幾個月進口額的說法,既沒有總結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的經驗教訓,也沒有總結近十年經濟全球化對各國國際收支平衡影響的最新實踐,所以不能用其來指導我們的認識和實踐。要逐步摸索出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外匯儲備規模的管理理論和實踐,但這還需要時間,目前還需要百家爭鳴共同探討。從現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來研究,從中國成為一個世界貿易大國的事實出發來研究,現在9000多億美元的儲備規模并未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不必對此大驚小怪。

  (吳耀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