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不粘鍋抽樣合格率為92.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9日 18:27 新華網 | |||||||||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劉菊花)國家質檢總局近期組織國家日用金屬制品質檢中心對國內生產銷售的不粘鍋產品進行了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18日公布的抽查結果表明,產品抽樣合格率為92.3%,總體質量水平較好。 據國家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抽查了浙江、廣東、遼寧、上海、江蘇等5個省市15家企業生產的26種不粘鍋產品,這15家企業的總體市場占有率為95%以上,其中有13家
記者了解到,被抽查出的兩種不合格產品分別是永康市荷園金路電器炊具廠的“金大路”不粘炒鍋以及永康市龍佳餐具五金制品廠的“龍佳”不粘煎鍋。其問題主要在于,一是4%乙酸溶液和蒸餾水蒸發殘渣指標超標。蒸發殘渣是不粘鍋中的溶出雜質,如果超標食物便會遭到污染,而且這種不粘鍋的涂層也易脫落。二是鉻含量超標,過量食入重金屬鉻對人體非常有害,因此對接觸食物的金屬器皿,國家標準均對其浸泡液中鉻含量有嚴格限制。 從抽查結果還可以看出,我國不粘鍋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企業。本次抽查的年銷量在200萬口以上不粘鍋的7家企業的總體市場占有率在90%以上,產品質量全部合格。 與此同時,不粘鍋產品質量出現兩極分化,優劣差別明顯。一些大型企業因其工藝合理,設備先進,使用質量較好的原材料,產品質量比較穩定,如浙江蘇泊爾炊具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臺州愛仕達電器有限公司。而一部分小型生產企業則采用較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既無必要的工程技術人員,也無完善的出廠檢驗手段,而且使用不能滿足不粘鍋生產工藝要求的燒結爐,也沒有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難以生產出合格產品。(完) 相關鏈接 不粘鍋抽檢兩家未達標 昨天,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不粘鍋產品最新專項抽查結果,本次抽查共涉及市場上26種不粘鍋主流產品,有13家企業的24種產品合格,總抽樣合格率為92.3%。其中有2種產品不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的要求。 抽查顯示,目前不粘鍋產品質量兩極分化嚴重,優劣差別明顯。一些大型企業產品質量比較穩定,而一部分小型生產企業由于采用比較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其產品質量很不穩定。如:永康市龍佳餐具五金制品廠、永康市荷園金路電器炊具廠等,既無必要的工程技術人員,也無完善的出廠檢驗手段,而且使用不能滿足不粘鍋生產工藝要求的燒結爐,也沒有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這種生產條件難以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抽查中反映的主要問題一是4%乙酸溶液和蒸餾水蒸發殘渣指標超標。國家標準中規定用4%乙酸溶液和蒸餾水煮沸不粘鍋后的蒸發殘渣指標分別為≤60mg/L和≤30mg/L。蒸發殘渣是不粘鍋中的溶出雜質,使用這種不粘鍋會對食物造成污染,而且這種不粘鍋的涂層也易脫落。本次抽查中,標稱荷園金路電器炊具廠生產的“金大路”牌不粘炒鍋蒸餾水蒸發殘渣為82mg/L,4%乙酸蒸發殘渣為1925mg/L,超過標準規定值的32倍。標稱龍佳餐具五金制品廠生產的“龍佳”牌不粘煎鍋,4%乙酸蒸發殘渣為154mg/L,超過標準規定值5倍以上。 二是鉻含量超標。經檢驗,標稱“金大路”牌的不粘炒鍋,4%乙酸浸泡液中的鉻含量達0.08mg/L,超過標準規定8倍。鉻是一種重金屬,過量食入重金屬鉻對人體是有害的。因此對接觸食物的金屬器皿,國家標準均對其浸泡液中鉻含量有嚴格限制。 在發布抽檢結果的同時,昨天中國五金制品工業協會召集蘇泊爾、愛仕達、愛妻等12家主流企業發表了聯合聲明,聲明介紹,目前我國不粘鍋年總產量約1億口,70%出口,已成為全球的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聲明再一次對前不久困擾消費者的“特富龍事件”進行了澄清,并保證不粘鍋產品的生產材料和制造工藝符合國標要求,同時為不粘鍋消費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北京青年報 朱冬松) 如何選購不粘鍋 新華網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劉菊花)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18日提醒消費者,雖然我國不粘鍋產品總體質量處于較高水平,但部分產品仍存在問題,因此在選購時要細加分辨。 專家介紹,不粘鍋產品按使用功能不同可分為煮鍋、煎鍋、炒鍋、奶鍋,按內表面不粘涂層系統可分為一層系統、二層系統和三層系統鍋。一層系統是指由單一涂料組成的不粘層;二層系統是指由底層和面層兩種涂料組成的不粘層;三層系統是指由底層、中層和面層3種涂料組成的不粘層。按產品外表面處理方法可分為搪瓷、耐高溫漆、拋光不粘鍋。選購不粘鍋時,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粘鍋品種和款式。 同時,消費者應注意觀察不粘層的表面質量,應光滑,色澤一致,無氣泡,不脫落,無臟物、裂紋和爆點等明顯缺陷。不粘鍋外表面應色澤均勻,無脫落等缺陷。不粘鍋手柄應牢固。 專家特別提醒,目前市場上不乏以次充好、以劣質不粘涂料冒充優質涂料、基體材料厚度低于標準要求等欺騙行為。消費者應選擇知名企業生產的產品,過分貪圖“便宜貨”終究會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