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之中誰是臥底 如何看待創業臥底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9日 17:56 中國青年 | |||||||||
策劃、執行-王歆效 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提升,創業成為青年人的新寵,但由于他們年輕,缺乏對市場、行業的了解,多數人不敢輕易“下手”,因為畢竟創業要承擔很大的風險。怎么辦? 日前,據有關媒體報道,南京出現了“創業臥底族”,他們在創業前去同類的行業內
這是不是一個積累創業經驗的好方法?是否跨越了道德的底線?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法?還是一個人人常用的創業法則? 盜亦有道 小時候看過一本小人書,名字叫《偷拳》,講的是楊露蟬為了學到陳式太極拳,不惜在陳家“臥底”,最終感化了太極拳師陳長興,得到親傳,成為一代宗師。 把這個故事拿到今天的職場上來看,楊露蟬屬于先打工后創業的典范。我們可以這樣解釋楊露蟬的創業經歷:為讓自己在同業中達到較高的造詣,他選擇了同業中最有影響力的陳式太極拳公司“臥底”,并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一個打雜的一躍成為總經理助理,得到了公司業務精髓,這為他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最成功之處在于他沒有也從未想過把陳氏公司的精髓據為己有,而是在自己做大的前提下幫助陳氏上市,讓自己與老公司實現雙贏。這應該算是職場中人創業的最高境界了。 如今,許多人都想通過創業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可對于一無經驗、二無客戶的年輕人而言,做起來卻難上加難。于是他們想辦法進入同業中的優秀公司,邊拿薪水邊學習,這成了許多創業者的首選。 我們當然不能以楊露蟬的境界來要求所有的職場中人。事實上,也并不是每一個職場中人都擔負著把老公司做大做強的重任。如果你覺得自己各方面條件已經成熟,大可以坦坦蕩蕩和老板說拜拜。但你應該心存感激,用感恩的心去回報老公司的無私。這當然也不是所有職場中人的道德底線——你完全有理由把底線定得更低些——譬如,只要你能夠保證沒有把公司原有的客戶“盜”出來;譬如,只要你保證沒有把公司的商業秘密據為己有等。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漁,這是先生的哲學。而作為學生,去好的公司中為創業作準備,所要學的其實最關鍵的也在于“漁”而非“魚”。學到了“漁”而不執著于魚,可謂得其精髓(管理的方法、經營的智慧等等),智慧、膽略、見識、仁義都有了,深諳“盜”之道,堪稱“大盜”;僅僅執著于魚(眼前的客戶、公司的進貨單等等),而不去理會“漁”的存在,這種人一定是把狡猾和無知當成智慧去理解了,因此只能被稱為人人喊打的小偷。兩字之差,境界一去千里,不言而喻。(李陽泉) 企業應學會自我保護 是誰給了“臥底”者一個空間?不是企業自身嗎?有的企業抱怨,抱怨誰呢?抱怨法律缺失嗎?有的企業譴責,譴責誰呢?“臥底”者嗎?但他們有沒有責問過自己?一味地去怪社會、賴別人,有什么意義?有那工夫還不如把自己的管理機制完善再完善。 社會是在競爭中前進發展的,而法律制度也只有在社會發展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完善,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無論是誰,都在為這種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有些人從正面,而有些人則是從反面。 或許在有些人看來“臥底”有悖于道德,我也同意,但對此你我又能怎樣?現實生活中,違背道德的事情經常發生。有人排隊加塞了,有人從樓上往樓下扔東西了,他們侵犯了公眾利益,他們必然會得到公眾的譴責。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考慮,如何才能杜絕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發生,這是社會應該考慮的問題。 而作為“臥底”這一行為,它可能傷害的是企業的利益,所以企業應該考慮如何解決。但如果“臥底”具有普遍性的話,那它傷害的不僅僅是企業利益,同時也影響到了社會的經濟秩序。所以當它發展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又上升為一個社會問題,這時就應有相關的法律出臺加以制約。 國外對于員工辭職是有規定的,比如他們在進入企業前要簽訂相應的“保密條款”,在離職后多長時間不能在同行業中服務等,這些其實都是對企業合法利益的保護,也是在有效地防范“臥底”行為的發生。 我覺得,在我國法律尚待完善的今天,企業應該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一個是從相應的協議中對員工加以約束,當然企業可能對此要付出經濟代價,但與企業長遠利益相比,這應該是值得的。另外更應該在內部制度上加以完善,盡量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具體怎么做?不應是我考慮的范圍,而是那些有可能被“臥底”的企業應該考慮的。(正午陽光) 創新才是創業的首選 “創業臥底族”以打工的名義潛入各行各業,說得好聽一點是去學藝的,不客氣一點說則是去“偷藝”的。他們尋求的不是在工作中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是在謀求一個過渡期,一個可以讓自己尋到“寶藏”的契機。他們帶著一顆“私心”來,想捧著一箱“金子”走,至少也要拿到開這只箱子的鑰匙,這是他們的從業目的決定的。 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以達到集大家之所成提高自身水平、提升綜合素質,本無可厚非,可問題是,“創業臥底族”的“良苦用心”并非如此。他們的這種學習從一開始就滲透了不純的動機,始終都在道德底線和法律邊緣徘徊。這樣步履匆匆,這樣急功近利,我怕他們還未創業,或是剛剛創業,就跳入了“雷池”。或許有人覺得我是危言聳聽,但想想他們的目的,他們打工是為創業的,假如在被“臥底”的企業中,一時難于獲得對自身有價值的東西,他們會怎樣?我很難想像他們不會躍入“雷池”。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覺得“創業臥底族”應是當今就業市場重壓下催生出的一種就業形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本不該有諸多詰問。但我希望,他們在“臥底”的同時要理性,不要以犧牲道德和觸犯法律為代價來獲取創業信息,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底線,超過了這個限度,性質就會發生蛻變,就會很危險。 在信息時代里,社會變化一日千里,即使你“臥底”成功了,也并不意味著你的創業就可以成功,畢竟你學到的只是一層表皮,有很多細節性的、專業性的東西還有待深入學習挖掘,以至創新。往往“臥底”能得到的只是一種模板、一種模式而已。創業之路漫漫,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呼喚的是創新,而不是照搬別人的模式,重走別人的道路。所以我想說,創新才應是創業的首選。(曾凡美 廣東行政學院) “創業臥底族”需要道德約束 據說現在有一種創業者,被稱為“創業臥底族”,他們的創業路徑是,先在自己選定的行業里臥底,名曰打工,借助這個平臺,了解行業資源,等擁有了足夠的經驗、等業務輕車熟路之后,便另起爐灶,創一番自己的事業。 用傳統的道德觀評價這種創業思路,肯定是不道德、不可取的。但現代人又有誰在意傳統道德呢?更何況“創業臥底族”聲稱只要不觸犯法律就行。是呀,法律條款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雖然法律在不斷完善,但往往趕不上欲望面孔的不斷變化,這有時也讓法律束手無策。 從某種意義上講,“創業臥底族”鉆的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公眾道德沒有完全形成的空子。因為人們習慣了以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代的公共道德準則來關照現代人的行為,結果發現以往的道德標準似乎失去了效力。從“創業臥底族”的行為表面看,他們不是到農民的田里偷果實,也不是到工廠里偷生產資料,所以,不會立刻引起公眾道德的譴責,法律又奈何不了,所以,他們可以明目張膽地標榜“創業臥底”,作為一種時髦去推崇。 人性的弱點決定了人總是在尋找各種機會鉆空子,總是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限制人性弱點的泛濫僅靠法律顯然不夠,需要社會公德意識的覺醒。在知識經濟時代,經營者都需要建立一套自我保護機制,用以保護自己創造的平臺以及自己發展和經營的資源,像農民要保護田里的果實、工廠要保護生產資料一樣。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也是不容我們忽視的。在知識經濟時代,個人的創造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得到尊重,但當客戶對某個人的信賴大于對單位的信賴后,客戶就會隨著個人走,這也就使企業的客戶隨著業務人員流失而流失掉了。這一現象在廣告、旅游、出版等行業表現較為突出,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我不能說這種現象是種違法的,但至少我覺得有些不道德,如何解決,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但我覺得,長此以往,對于企業和個人職業發展都十分不利,因為它打破了一種經濟秩序。 在法律有待完善的今天,在人們的欲望千變萬化的今天,我們的許多行為更需要道德的保駕護航,“創業臥底族”自身也如是。(徐國靜) 假如人人是別人的“臥底” 賀小妹大學畢業后闖深圳,應聘到A公司擔任“電腦工程師”。上班后的第二天,被A公司外派了一個任務,力爭盡快到B公司上班,加入B公司后的任務是:每天及時向A公司匯報B公司的運營機制、管理方法、銷售價格變化等信息。 成功“臥底”三個月后,B公司領導竟然也派賀小妹去C公司“臥底”。這使賀小妹異常震驚。她對新公司的“負罪感”減輕了,對新老板“僅存的最后一點美好希望”破滅了。她心中產生屈辱與失落感。于是毅然回到A公司,但老板對她“擅離職守”的行為非常不滿,原來許諾“部門經理”的位子不給她了,賀小妹陷入“去”與“留”的尷尬境地。 這是目前廣泛存在的“創業臥底”現象中的一例。起初讀到這則故事,只是一笑了之。后來趁失眠的“機會”,細細琢磨這件事,覺得其中似乎蘊含著重要的“哲理”。這“哲理”就是:假如人人都變成別人的“臥底”,我們這個社會將是一個什么樣子? 最簡單的圖式是這樣的:張三到李四那里做“臥底”,張三得利,李四受損;李四到王五那里做“臥底”,李四得利,王五受損;這樣一利一損的結果是,李四得失均衡,張三凈得,王五凈損。為什么李四能得失均衡呢?就因為李四是處在這個“臥底鏈條”的中間環節。這意味著只要你不是處于兩端,這個“臥底”游戲對你來說就是無所謂的。 問題是張三必須鉆入一個上家的圈套,用自己在這里的“失”去平衡從李四那里騙來的“得”;王五必須騙到一個下家,用自己在下家的“得”去彌補李四給自己帶來的“失”;如此“家家”相傳,使整個社會獲得平衡。 但是假如張三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只有他去臥別人的底,別人從不臥他的底,假如王五是個很“老實”或“誠實”的人,他從來不知道或根本不愿意去臥別人的底,這個“臥底鏈條”就中斷了:得利的人永遠得利,受損的人永遠受損。這“鏈條”的斷裂,使一些人沒有代價地得到,而使另一些人永遠無可挽回地失去。 那些“老實”的人,那些“誠實”的人,那些雖不“老實”“誠實”卻找不到機會的人,就成了這個“臥底鏈條”游戲的犧牲品。 快到天亮的時候,我終于睡著了。沒有了“失眠”,我也就沒有了空閑去思考“臥底鏈條”之類稀奇古怪問題。醒來后想起賀小妹心中的“痛”,覺得她“屈辱”與“負罪”的感覺,也許是不必的:這“臥底”的游戲不會因你心中有“痛”而終止,也不會因你心懷坦蕩而改變;在這無窮無盡的“生存長鏈”中,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環。 當接力棒傳到你手上的時候,你可以點擊“繼續”,也可以點擊“忽略”,但你就是點擊不了“完成”。(張耀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