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奇志《世說新語》數則
喬丹 節臨王羲之《樂毅論》
觀圖畫、弄筆墨、玩金石,古人的書齋生活似乎已經距離今天非常遙遠,而深圳的青年書法家們正試圖通過一個展覽把觀眾帶回私密的書齋。1月7日到1月18日,“我的日常書寫——深圳青年書法篆刻邀請展”在深圳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由深圳美術館策劃主辦,將展出12位深圳青年書法作者的百余件日常書寫、篆刻作品。與多為大幅作品的一般書法展相比,本次展覽的參展作品大多為尺幅小品,其中有手卷、冊頁、斗方、信札、扇面,甚至有信封、紙條等,形式不拘一格。
讓書法融入日常生活
本次展覽之所以謂為“書寫”而非“書法”,源于策展人將書寫日常化的理想。策展人王子蚺認為,書法是藝術化的書寫,而書寫是生活化的書法,二者除了動機和目的不同外,沒有本質的區別。王子蚺說,現代人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多,書法不再是一種日常交流的工具,而成為純粹的藝術。但現代人仍然可以把書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盡管已經不能像古人那樣熟練地使用毛筆,但現代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日常書寫。“對于那些以書法創作為專業的人而言,似乎習慣了一拿起毛筆就覺得自己是在搞創作,要考慮留白、布局、筆法、節奏……常常忘記還有屬于自我的‘書寫’——隨筆記錄、抒情感懷,可以微小到一個便箋或隨想的只言片語,而這僅是書齋生活中一種極為單純的行為。”在這個命名為“日常書寫”的展覽中,每個參展藝術家都是圍繞個人的書齋生活進行書寫,“既不是為了參展,也不是為了得獎,不是為創作而創作,而是為了尋找書寫過程中的情趣,讓書法融入日常生活”。
呈現一段書齋的記憶和痕跡
在這個不完全是“書法展”的書法展上,參展的作品呈現了作者們在日常書齋生活中原生態的書寫方式和狀態,作品形式不拘一格,沒有一幅巨幅作品。李銳的數幀精致泥銀小草,張弛盡在法度之中,妙不可言。曾宗福于王羲之圣教序的熟稔,信筆為之,盡顯紙上閑愁。鄭南貞對老民間手札心摹手追,從容有度,漸入佳境。魏有永以渾穆之氣,駕輕就熟,任情恣性。左奇志成竹在胸,信手拈來,自成一派。車帝麟信手一書,有自然靈秀,亦橫生奇趣。黎方強筆下秀逸風雅。郭晶癡迷晉唐古法,一心摹古,盡顯翰墨之美。陶淑慧的研習法書之妙,筆勢自生,落落大方。李延奎陶醉于書寫,紙上一派明窗凈幾之相。喬丹字字清秀玲瓏,抒發其樂生之志……可以說,這里的每一幅作品也許并不一定完美,但都呈現了一段書齋的記憶和痕跡。
這個展覽本身就是一個對于當代書寫的探索,期望留給書寫者和觀看者一個思索的空間。為了讓觀眾能夠從展覽中感受、反思自己的書齋生活,策展人在布展方式上煞費苦心,畢竟小作品遇上了大空間,在視覺沖擊力上難免略遜于油畫等大幅作品。為此,展覽在展出小幅書法作品的同時,也用大型噴繪進行視覺調節,力圖在空間高闊的美術館里營造一種書齋式的私密氛圍。也正因為如此,這次展覽的作品不宜遠觀,而須近玩,要細細把玩品味,才能體會到書法的意趣。“我的日常書寫”倡導的是回到書法的源頭,回歸書寫的本質,將書寫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追尋重視內修的中國式書齋生活。
關注新生代藝術家
深圳具有良好的書法氛圍,擁有為數眾多的書法愛好者和多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書法社團,各種組織舉辦的書法展覽和活動也非常頻繁。而深圳青年書法又是深圳書法力量中具有活力和特點的群體。2006年,深圳美術館以“承傳與表現”作為展覽主題,策劃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深圳青年書法展,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該次展覽中,青年書家集中展示了他們對于傳統的重視和傳承,與深圳這座具有強烈現代性格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對傳統的尊重也讓人們看到了這個年輕城市的另一面。
與前次展覽不同的是,此次展覽的參展作者比三年前的那批作者更加年輕,此次參展的12位年輕作者均出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們當中有的曾多次在全國大展入展及獲獎,有的正從事與書法相關的教學、研究和創作工作。他們在深圳生活、工作,書法創作是他們的專長甚至職業,而每日書齋的書寫則是他們與中國傳統文化保持密切聯系的唯一方式。
主辦方表示,深圳美術館今年舉辦了一系列關注本土的藝術展覽,其中有兩個是專門針對青年藝術家推出的,希望給深圳的青年藝術家提供一個交流展覽的平臺。深圳美術館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對深圳書法年輕一代不斷成長的力量,特別是新興力量,給予足夠的關心和愛護。據悉,《書事:我的日常書寫——深圳青年書法篆刻邀請展作品集》將與展覽同時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