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祥
提要:投資者通過藏家源流和著錄來判斷書畫價格的現象并不少見。但站在“巨人的肩上”投資書畫作品,不僅要學皮毛,更要學精髓。
在1月初京城舉行的藝術品拍賣會上,元代畫家曹知白的《洼盈軒圖》手卷,成交價為173.6萬元。而在2004年的一場小拍上,這幅作品的成交價卻只有44000元。價格之所以出現如此的漲幅,除了顯示出市場的火爆之外,也顯示出藏家的投資理念發生改變,其更關注于作品的源流。但站在“巨人的肩上”投資書畫作品,不僅要學皮毛,更要學精髓。
“曹知白”現象值得關注
作為元代的畫家,曹知白由于存世精品較少,因而在市場上并不算是非常熱門的畫家。但是此次拍賣曹知白的《洼盈軒圖》手卷,卻受到的藏家的關注,而許多人關注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的畫工,而是畫上的一系列名家的題跋。無獨有偶,在2008年中國嘉德的春拍中,曹知白《石岸古松》立軸,估價30萬至40萬元,成交價為218.4萬元。這幅作品首次出現在拍賣市場是在2003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當時的成交價還不到40萬元人民幣。這幅作品上有沈周題:“石岸古松欲拂天,手栽今已八千年。主人甲子何須問,生在南山北海前。”并有乾隆皇帝的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鑒藏印。
像上面提到的這兩幅曹知白作品,只是通過藏家源流和著錄來判斷書畫價格的現象并不少見。由于許多藏家都是新進這個領域,因此在鑒別能力上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只有通過站上“巨人的肩膀”,才能更快地入門。但這樣的投資方法,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就拿前兩年某小拍推出的90余件來自海外的萱暉堂舊藏專題拍賣來說,最終遭遇了“滑鐵盧”,事先被看好的作品紛紛流拍,或者僅僅是低價成交,這無疑顯示出即使是名家的收藏,也應該去偽存真。
綜觀名家的收藏,其也有走眼的時候,但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家,就是因為他們在市場積累的那么多年的經驗之后,能夠做出令市場信服的投資舉措,并進而被市場所認可。張大千以書畫著稱于世,同時也是一位大鑒藏家,流失民間的古字畫精品許多被他收購。當代著名收藏和鑒賞家王已千,在自己晚年的時候還以143萬美元的高價買下了宋代畫家郭熙名作《秋山行旅圖》,當時這件作品的真偽尚無定論,而王己千是將此畫與二玄社復制的另一幅郭熙《草春圖》各項細節一一參校,才斷定為真品的。
淘金名家收藏有竅門
對于藏家來說,尋找名家珍藏的精品還是有著一定的竅門的。像2009年秋拍,北京匡時推出的鄭約《咫尺神游冊》冊頁(12開),估價350萬元至400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1097.6萬元。《咫尺神游冊》中皆半工半寫,或小青綠、或純水墨,筆法上尖峭圓轉兼具,構圖則頗有元季遺韻,別有一種繁密與蕭疏并存的風貌,多有變形奇詭的效果。其曾經是山本悌二郎的舊藏,并著錄于他的《澄懷堂書畫目錄》中。值得注意的是,山本悌二郎在獲得該冊后,為做一綢袋,袋口一口氣鈐了“二峰寶此過于明珠駿馬”、“香雪書屋書畫印”、“二峰鑒藏法書名畫之印”、“二峰平生欣賞”、“二峰清賞”、“海山仙館”、“不二草廬”等近十印,足見寶愛程度。而其上一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是在2005年香港蘇富比的春拍上,當時的成交價不到350萬元。
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名家收藏的書畫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其以往出現在拍賣會是屬于那種性質的,如果是大拍,說明其經過嚴格的檢驗,值得關注。像在2004年中國嘉德秋拍中,就推出過萱暉堂舊藏古代書畫作品48 件、玉齋舊藏明清書畫21件、大石齋收藏古代及近現代書畫10件、紫藤齋舊藏古代及近現代作品48件、觶齋舊藏古代及近現代作品6件、香港資深藏家收藏近現代書畫30件、誠貴堂收藏近現代書畫75件、香港費氏收藏近現代書畫27件,搜集這些資料,無疑將對于你今后的投資大有裨益。如果只是在一般的小拍上,則要多一個心眼了,說明市場對于其品質的優劣還是有著一定的分歧。
除了關注是出現在哪種拍賣會上,投資者還應該直接從著錄書目中,尋找當初的藏家對于這幅作品的評價。同時可以翻閱以往的資料,了解藏家當時是花了多少錢購買、如何購買,以及買到之后如何對待,這些都將對于作品本身的價值產生非常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