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祥
提要:在拍賣市場上,一些名人的書畫、手稿等有時會出現兩件幾乎一樣的作品。這類現象,在書畫投資領域被稱為是“雙胞胎”。在拍賣市場日趨火爆的今天,對于投資者來說,對“雙胞胎”現象一定要警惕。
在近日落幕的西泠印社秋拍中,于非闇的《耄耋圖》鏡片,估價5萬至7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40.32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的一場小型拍賣會上,也有一幅于非闇的《耄耋圖》,估價3.6萬至4.6萬元,成交價為12.32萬元。類似的現象,在書畫投資領域被稱為是“雙胞胎”。在拍賣市場日趨火爆的今天,對于投資者來說,“雙胞胎”現象一定要警惕。
細節入手辨別
這兩件于非闇的《耄耋圖》,款識均為:買魚穿柳嫌多事,撲蝶眠茵若倚人。卻笑玉貍饒雅骨,宣和粉本證前身。山甫仁兄以此詩見貽,并媵貍奴作畫本屬寫耄耋圖。丙戌五月,并錄佳章于上,用志墨緣。玉山硯齋鐙下非闇弟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兩幅繪畫的構圖也完全相同。但只要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其中的差別還是很大的,而且稍加分析,就可以辨出其中的奧妙。
于非闇是近現代中國畫史上致力于工筆花鳥畫研究與創作,并有著重要成就的畫家。正是于非闇等人的努力,使傳統工筆畫的精華得以傳承,為現代工筆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于非闇的工筆雙勾重彩花鳥畫,主要吸收了三方面的營養。一是從古代繪畫遺產中汲取傳統精華;二是于非闇注重從寫生中體察物理、物情、物態;三是于非闇不時借鑒民間繪畫中優秀的技法,比如裝飾風格、色彩的對比與協調,以及樸素祥和的題材與審美習慣。這些都使他的作品獲得了廣大的接受群體。西泠印社的這幅作品中充分展現了于非闇工筆畫的這些特點,反觀小拍上的拍品,用筆非常粗糙且構圖不是很飽滿,與西泠印社相比之下,完全沒有于非闇工筆畫的神韻。除了這些畫工上的區別之外,西泠印社的《耄耋圖》上的鈐印為“于照之印”和“非闇”,而小拍中的為“非”、“于照之印”和“非闇”。
學會尋找根源
所謂“雙胞胎”,是指某些造假者根據一些著名書畫家的原作或印刷品仿作的假畫贗品,也有造假者將一幅舊畫揭裱成兩幅的,這在當代畫作中不多見,更多的是根據以往在拍賣市場受到追捧,或者拍出高價的畫作進行仿制。以此次西泠印社秋拍中出現的于非闇《耄耋圖》鏡片為例,其曾經出現在2003年北京翰海的拍賣會上,當時估價8000至12000元,成交價達到了5萬元。正是由于這幅作品的出現,并且高價成交,使得后來那幅作品才得以出現,但只要與當時的這幅作品進行一下比較,就可以看出清晰的區別。
張大千的作品在今年的拍賣會上中格外受到追捧,這也使得拍賣市場上出現了不少的 “雙胞胎”。在上海某拍賣場的拍賣會上,有一件張大千《仿明人仕女》鏡心,估價16萬至18萬元,成交價為39.2萬元。而在北京的拍賣市場上,也有一件張大千的《仕女》,估價3萬至6萬元,成交價為95200元。兩件作品不僅構圖完全相同,而且款識均為:浩公先生方家博笑,大千戲仿明人畫法。上款人“浩公”為天璽堂主人,孫愛棠(又名孫浩然),1896年生,與張善孖、張大千從青年時便為莫逆之交。三十年代末,又值戰爭年代,因此張大千將大部份字畫交由孫愛棠保管。抗戰結束后,張大千以畫作為保管報酬,將數十件字畫贈送給了孫愛棠先生。
兩幅張大千的差別就在鈐印和鑒賞印上。上海的這張仕女圖,鈐印為:大千大利、蜀郡張爰,鑒藏印為:灤齋鑒賞、九華堂珍藏,顯示出其是香港九華堂劉氏舊藏。北京的那張作品的鈐印為:張爰私印、大千,鑒藏印為:天璽堂藏。雖然在此就不再細贅這兩幅作品的真偽,但對于投資者來說,對于這種現象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在同一位畫家的身上的。
書法亦要當心
除了繪畫作品之外,在書法作品中也有“雙胞胎”。像今年上海秋拍中出現了一幅張大千的《行書十言聯》與2006年北京誠軒春拍中的《行書十言聯》的內容完全一致,均為:山云卷復舒,谷鳥鳴相答;萬松春不老,多竹夏生寒。只不過在款識上,前者為:丁亥十一月既望,書于大風堂下,蜀郡張大千爰;后者為:丁亥四月,書于歐湘館中。大千張爰。前者的鈐印為:蜀郡張爰、大千居士;后者為:張爰之印、大千。
這種出現在對聯中的“雙胞胎”現象,還被稱為是“鴛鴦對”。書畫鑒賞收藏與辨偽問題,從來不易清理,對于藏家來說,只有在擁有盡可能詳盡的可視圖錄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不迷信和局限于某些館藏作品與名家定論,從書法藝術角度進行探討而作出的研究、鑒識,才能給出讓自己滿意的結果。
不僅是對聯,一些名人手稿中也會出現兩件幾乎一樣的作品。在今年的秋拍中,有一件唐云的《行書論畫》,估價6000至8000元,成交價為11200元。而在2008年上海工美的大石齋藏品專場中,也有一件《行書論畫》,估價8000至15000元,成交價為21280元。兩篇《行書論畫》的內容均為“作畫不分中外,當以傳統時代面目為基礎,不然難開面目,……,歡喜無量,因記。”贈送的人也都是“亞蒙兄屬題。”,這里的“亞蒙”應為黃亞蒙,泰籍華人,著名攝影家,晚年定居香港,八十年代初來滬為上海名書畫家攝影,與唐云、謝稚柳諸大家交誼頗深。但兩者的區別在于,今年秋拍的這件拍品中,落款為“八十三翁唐云,壬申(1992)三月廿七日時在梧桐山下之八壺精舍。”,2008年拍賣的為“八十三翁唐云時在梧桐山下”。兩者的鈐印也不同,前者為:老藥、唐云之印;后者為:大石千萬、唐云之印、藥翁。
并非都是贗品
通常認為書畫的“雙胞胎”中,其中必有一假,而不可能兩張俱真,甚至兩張俱假,真本另有所在。有時還有“三胞胎”、“四胞胎”等“多胞胎”現象,對其真偽的認定,基本上同“雙胞胎”。但事實上,這一“常識”性的認識是有個偏頗的,在鑒別真偽時,它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因為,書畫創作的實際情況,并不排除“雙胞胎”、“多胞胎”兩張俱真、多張俱真的可能。
第一種情況,古代的宗教繪畫,它的“創作”實質上是根據“造像量度標準”所規定的圖樣進行復制,這種圖樣,又稱作“小樣”、“副本”。于是出現了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作品,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情況。例如,敦煌壁畫中,不同年代、不同洞窟中的《西方凈土變》等等,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的。傳世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以及元代永樂宮三清殿的壁畫《朝元圖》,大體上也是相似的。像這種情況,就不能簡單化地去作孰真孰假的判斷。第二種情況,當某一大師級的畫家,創作了一幅經典的作品,成為繪畫史上的典范,同時人、后世人便來模仿它,也會出現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作品雷同的現象。因此,對于“雙胞胎”現象,一定要仔細分析,細心鑒別,而不要簡單以真假去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