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嵩縣一教師捐贈清末女子賣身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2:31 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視窗訊 洛陽晚報報道:(記者 陳運團 通訊員 田國杰) 嵩縣白河鄉的宋青典先生前些年偶然收藏到一張又薄又黃的契約,這張訂立于125年前的“人契”,講述了清朝末年一名農村婦女在極端貧困、生活無著的情況下,忍辱含淚再嫁他人的辛酸經歷。昨日,宋先生將這份“人契”捐贈給市文物保護部門,希望更多的人能從中了解到社會的變遷和婦女地位的巨大提高。 宋青典先生原是嵩縣白河鄉的一名初中教師,今年60多歲。昨日下午,記者接到他想捐贈這份“人契”的線索后,迅速和市民俗博物館的有關人員趕了過去,見到了他保存的實物。 這張“人契”的用紙是非常軟薄的宣紙,長約50厘米、寬30余厘米,由于年代久遠,紙張已經發黃。宣紙正面是毛筆書寫的契約內容:“立人契字之人韓門楊氏,日無度用,身無依靠,出于無奈……情愿于孟禮公足下為室。空口無憑,立人契存證。”正文后面,還寫明了立契的時間是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四月十七日,立契人為韓門楊氏,中間介紹人共有兩名,分別是呂鳳林、李騰光。 據宋先生介紹,這份“人契”是他幾年前偶然得到的,當時他教書的學校要建一座新教學樓,民工們在拆除一排老校舍時,從一處墻縫中掏出一張折疊著的舊紙,由于看不懂上面的字,就隨手扔了。他撿起認真一看,發現原是一份清朝末年的“人契”,遂保存至今。至于存放這份“人契”的老校舍,經他多方打聽,清末民國時期曾被當作廟院、保公所使用。 宋先生解釋,這份“人契”講的是“韓門楊氏”這名已婚婦女,因為完全沒有生活來源,無依無靠,只好改嫁他人的事情。這種契約一經訂立,在當時就具有法律效力,雙方必須嚴格遵守,不得反悔。立契人“韓門楊氏”,連名字也沒有,出嫁后僅僅是在本姓的前邊加上夫家之姓,說明婦女在舊社會不受重視,地位非常低下。在舊社會,婦女講究“三從四德”,夫亡改嫁或是被夫家所賣是非常恥辱的一件事,要忍受莫大的羞辱和痛苦。這張“人契”,其實就是對“韓門楊氏”這名清末普通婦女悲慘命運的真實記錄,字字句句,飽含辛酸和淚水。 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支援介紹,“人契”其實就是舊社會經常出現的“賣身契”,它是人們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為了生存無奈簽下的“活命書”,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落后和腐朽。截至目前,像這份120余年前的“人契”,我市發現、保存的數量很少,對于研究清末社會歷史,特別是研究清末婦女狀況具有較高價值。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