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戲服收藏家的收藏人生(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8日 17:41 新京報
包畹蓉:京劇戲服收藏家。以整理收藏京劇界名家服飾著稱,2002年在上海奉賢海灣旅游區為其建立包畹蓉中國京劇服飾藝術館,收藏有近代京劇服飾千余件。 本來是票友,后來下海組班,再又以戲服收藏聞名,包畹蓉這一生和京劇脫不開關系。 從“京劇票友”到收藏家 包畹蓉出生于浙江湖州,3歲隨父遷居上海。他的家族是湖州的名門望族,祖父包虎臣是清代著名書畫家,姑媽包榴仙是中國第一個留學日本的女子,辛亥革命女俠秋瑾也是她接赴日本的,包榴仙后來嫁給湖州的翻譯家錢稻孫。他的父親是中醫名家,業余喜歡書畫,當時與陳立夫、潘公展、朱家驊等名流都有世交友誼。而母親極喜愛戲曲,常常抱著他去看戲,不料,他在這等熏陶下迷上了京劇藝術,這讓盼望子承父業的父親大失所望。在當時唱戲是下九流行當,父親自然極力反對,為此發生了不少沖突,一次憤怒的父親還把家里的唱機都砸了,可是還是經不住兒子的執拗,叛逆的包畹蓉在母親的堅持下,終于在15歲那年拜“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為師學習旦角,后又在“江南首席青衣”黃桂秋門下學習荀派唱腔。 雖是票友,他的俊美扮相和唱腔還得到一些名家的稱贊,在票友圈中小有名氣。 包畹蓉京劇服飾收藏始于上世紀50年代,那時是為自己的演出預備的。從60年代后期開始,他的藏品急速“膨脹”,迄今有十幾大箱,足可裝備三四個劇團。當時正值“文革”時期,京劇這樣的傳統藝術都成為“破四舊”的重點對象,很多服裝、劇本都一燒了之,演員也紛紛下放,包畹蓉和妻子瑪麗也以退為守,主動上繳了三大箱古本劇本及荀慧生等名伶的珍貴照片,主動要求到上海機床廠當了一名起重工,但是同時包畹蓉偷偷藏下自己得到的一些戲劇名家服飾與配飾珍品。 “文革”結束,包畹蓉已年近花甲,難以再現當年“花旦”風姿,但為了寄托對京劇的喜愛,他常常從箱柜里翻出自己收藏的戲服把玩,一看就是大半天。1979年,《新民晚報》的一位記者得知包畹蓉家中藏有大量戲服就前往采訪,文章發表后,包畹蓉這位“戲服收藏家”也從此開始揚名。 從來沒有買過藏品的收藏家 本來是票友,后來下海組班,再又以戲服收藏聞名,總之,包畹蓉這一生和京劇脫不開關系。這位78歲高齡的老人依舊滿頭烏發,步履輕盈,讓人可以想見他當年的舞臺風采,他喜歡拿出當年的劇照和幾年前臺灣華視為他拍攝的專題藝術片《海棠風情》讓來訪者欣賞,談當年的劇界掌故和自己在京劇服飾上的研究心得。他成為一代名伶的夢想沒有實現,卻是多年精心收藏的京劇“行頭”讓他聞名中外。曾在杭州、北京等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多次展出。戲服精品,終于逃過劫難,重見天日。以至于童止苓、陸玉蘭、荀令榮等名家也紛紛向包先生求借戲裝。 當時奉賢文化局局長了解到他的收藏后,主動找上門與包老暢談,承諾愿為他的收藏提供最好的展館,還為他們夫婦購置了房子。于是,包先生舉家遷居奉賢。經他的精心布置精心挑選,在海邊一棟叫“龍騰閣”的小樓上的京劇服飾展館于2002年4月20日正式開館,吸引很多戲劇界名家前來參觀。但是不到半年,包先生發現穿堂而過的海風對那些直接張掛在墻上的服飾受潮霉損嚴重,一時心疼得他都哭了。后來經過協商,又轉移到附近的另外一個展館中,這一次包先生自己策劃布館燈光,設計制作模特。 尤其是把服裝裝在大紅木框中展出,不僅避免藏品的受潮受風,也讓服飾如同巨大的繪畫作品一樣醒目。而且,他還特別注重展覽的故事性,以京劇代表劇《紅娘》、《玉堂春》、《霸王別姬》、《洛神》等場景布置,配置京劇人物、布景、道具、燈光、中英文介紹,讓這個服裝的展覽變成了一個個場景。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館長竹本干夫專程參觀后,也連聲贊嘆,希望往后不斷地相互交流和合作。 在他看來,京劇的迷人之外,除了唱腔、身段,也包括服飾在內,從做工精致的服飾中也可以領略京劇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進入展館,可以看到許多名家用過的服飾,比如黃桂秋用的點翠頭面不像一般演員那樣用藍綢鑲在金屬飾物上,而是用翠鳥羽毛剪貼于鍍金鍍銀的金屬底版上,在燈光下光彩奪目,為他演出的《春秋配》等名劇增色不少;京劇藝術大師俞振飛在《情挑》中的淡雪青文房四寶小生褶子,服飾上繡以文房四寶,高雅大方、書卷氣十足,襯托出書生的雅致。 他說自己從來沒有買過服裝,都是京劇界的朋友、師友贈送或者自己制作的。當然,有些戲服在當年演出后“轉碼頭”時被偷,或在“文革”中被毀。 自創新衣冠 滿屋的珍品足足可供三四個劇團同時演出之用,生、旦、凈、丑,各種都有,如蟒袍、裙襖、斗篷、開氅、云肩、官服、龍套衣、彩鞋、旗鞋、頭面等,不下千件,可供四五個劇團同時演出使用。因為他自己是演旦角的,所以其中旦角戲服的收藏最為豐富,其中大都是絕天僅有的。 除了傳統的京劇服飾,還有大量的服裝則是他改革后的新派戲服。京劇中各行當的服飾有嚴格的區別,而同一行當中不同流派的服飾也各有特點。包畹蓉先后設計了三批不同流派、不同款式的戲服。為了置備用于制作戲服的金銀細線和寶石,他和妻子不惜變賣了家中的古玩、紅木家具和首飾。為制作《四郎探母》中公主穿的那套繡金坐龍旗蟒,僅真金絲線就用掉幾萬根,三年后大功告成,為此他還曾專門把為著名電影皇后胡蝶做過服裝的繡娘張惠芬請到家里做工,為她燉參湯、熬雞湯,保證一針一線能做出讓自己滿意的效果。有時為做一件戲服,一位繡娘忙不過來,三四位繡娘便一起合做。包畹蓉設計的全金大龍男蟒袍,全用真金箔制作,三位80歲以上的老藝人竟耗時3年多才做成。他在制作戲裝中不但用純金純銀材料,還用寶石、玻璃這樣的材料,比如如青衣旦角的一套“頭面”一般用鍍銀加水鉆石、玻璃,樣子更加耀眼漂亮,京劇《紅娘》中紅娘的戲服上用進口的閃光片綴做成牡丹初綻的圖案,增強了立體感。后來荀派花旦宋長榮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演出《紅娘》時,便向師兄包畹蓉商借“紅娘”系列服飾,演出后受到觀眾的好評。 包先生說自己1953年就嘗試改良服裝,他的班子里演員的造型、化裝、服裝和別人都兩樣,很多人說你們的造型漂亮人又文雅,他說這是因為自己從小喜歡看美國歌舞片,覺得那里面的演員的服裝做得漂亮,他說自己設計的東西使用西洋的色彩,把國畫、設計的工藝融合到戲服的制作,把現代圖案和傳統形式結合起來。他說許多人搞收藏是買進賣出,“而我們是從來不賣的,收藏并不僅僅是收,還要研究和創作。” 設計中的四稿草圖,從素描到彩色圖都是他自己來做,“學設計的人不懂戲,他做不出來,而唱戲的沒有藝術的功底,也做不出來,我很幸運,從小學過國畫,也唱戲,所以我自己做最有把握”。 收藏故事 黃桂秋義贈名家戲服 包畹蓉說自己的藏品多是親朋師友贈送,尤其是老師黃桂秋贈送的一批更是珍貴。在上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京劇大家被打成“牛鬼蛇神”,遭到不公正的對待乃至虐待,許多普通人也對這些演員敬而遠之。但喜歡京劇的包畹蓉與老師黃桂秋師徒情深,冒著風險多次探望、談天。黃桂秋家中藏有藝術大師梅蘭芳在《宇宙鋒》中穿過的黑帔、著名京劇藝術家金少山穿過的4件套開氅等珍貴戲服、頭飾,他預感自己來日不多,鄭重地將這些珍品戲服,轉贈給這位信得過的弟子收藏。 三年做成全金大龍男蟒袍 改革開放后,上海京劇團邀請包畹蓉幫助恢復傳統戲。他大膽改革傳統京劇服飾。《霸王別姬》里虞姬服飾歷來是虎頭魚鱗甲,他認為武氣太盛,難以傳達虞姬的溫柔嫵媚,就在戲服上飾以月季、玉蘭圖案。他親自設計的一件全金大龍男蟒袍,由三位80歲以上高齡的老藝人,將10k真金箔做成細金線數萬根,手工精繡,耗時三年多才做成。目前被譽為“鎮館之寶”的是銹金坐龍旗蟒,為《四郎探母》中公主所穿,是請名師用時三年制作成功,可謂包先生心血凝成。(采寫/攝影本報記者 周文翰)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