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世界文化寶庫中明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7日 00:00 中華工商時報 | |||||||||
【編者按】正值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安陽市委書記靳綏東,帶著《文化之都———安陽與殷墟圖片展》,在北京熱情地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首都人民宣講殷都文明,為殷墟成功申辦世界文化遺產不遺余力地搖旗吶喊。 大家知道,英文c iv iliza tion一詞,最早源于拉丁文的“定居”,在現代漢語中,“文明”一詞,也含有“公共秩序與社會管理”之意。關于“文明”的定義,我更愿意引
商民族曾經是一個遷徙不定的民族。我們權且把商分為兩段,即學界常說的“前八后五”,在長達555年的商民族發展歷史中,由于長期的內部爭斗、不可抵御的自然災害以及生產力的制約,商民們一直處于一種游牧性質的生活狀態之中。 就在與古埃及新國王時代大體相當的年代中,其中包括古埃及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法老之一、第19王朝法老塞蒂一世的兒子拉美西斯二世的統治時期在內,在世界的東方,商代第20位國王盤庚,為了徹底擺脫長期紛擾國富民強的頻頻徙都問題,商民族的游牧狀態在他手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盤庚堅決地制止了那些不愿意遷都的王公大臣的惡意煽動,寒風中他站在馬車之上,發出了錚錚的誓言。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星火燎原”這個成語,就出自于那場非常著名的演說。此后的幾個月中,浩浩蕩蕩的軍民人等冒著乍暖還寒的涼意,西渡黃河,來到了今天古都安陽的前身———時稱“北蒙”營建國都,完成了商民族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定居”,殷商文明進入了飛速發展的興旺時期。短短的四五十年之后,商民族巍然屹立世界東方,呈現出被后世嘆為觀止的“武丁中興”的局面。今天,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殷墟遺址窺見當初的輝煌:僅僅當時的宮殿宗廟區,就先后發現有五十多座大型宮殿、宗廟建筑基址。整個都市規劃有序:宮殿區、王 陵區、冶煉基地、手工作坊等等,通過縱橫的大道互相溝通,幾十座制式宏偉的車馬坑就是見證。有專家預測,當時殷都所在地的常住人口達到了三十萬眾之多……而素有“永恒之城”的歐洲古城羅馬所在的臺伯河口,那時候才剛剛開始出現一些原始聚落。 另一位令我們十分尊崇的大家、國家博物館原館長于偉超先生說得更為精辟。于偉超先生高屋建瓴地說,我們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典章制度,亦即于今被我們稱之為“精神文明”的基本形態,就產生并形成體系于夏商周三代。至今,夏文化除了宮闕遺址之外,還沒有足以記錄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的文字資料。而周代并無多少新的創建,只是整合了商代遺留下來的這些寶貴資源而已。所以可以說,商,在我們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上,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 商代在古都安陽經營的255年之中,承繼前賢300余年的智慧、技能與教訓,政治、經濟、文化得以同步發展。感謝李學勤先生以及以他為首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團們,他們歷經五年之苦,集中了兩百余位專家學人的智慧,動用了歷史、考古、碳14測年以及天文在內的全部科技手段,為我們勾勒出來一幅清晰的年表。由此,我們可以面對全世界驕傲地說,商代在安陽建都,迄今已經3306年了! 當然,如同其他科技工作一樣,“與時俱進”使新的成果、新的成就不斷產生,這就是此前剛剛結束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的“創新”的理念核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就在新世紀的曙光剛剛出現之時,他率領的考古學家們,在殷墟的東北方向,探明了一座面積達470多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僅僅一號基址,長度就達170余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不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單體建筑,甚至可謂歷代宮殿之最!它的建筑面積相當于六七個故宮太和殿的面積總和! 有句話說得好:甲骨文以及此后的殷墟研究已經百十多年了,不要說登堂入室,我們還沒有“進城”呢!如果學者們進一步論證這一“洹北商城”屬于中商時期的話,那么,古都安陽的建都歷史還需再次改寫。 當然,說到殷商文明,不能不提到商代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最為輝煌的業績。百年來,殷墟出土青銅器物多達上萬件。殷商青銅器無論從器型設計、合金配比、紋飾工藝、冶煉規模等等諸多方面來說都堪稱空前絕后。殷商青銅器包含大量的祭祀禮器、盛器、兵器、工具等。其青銅合金中錫與鉛的含量,幾乎與今天的科技配方如出一轍。尤其令我們瞠目結舌的是,先民們想象中塑造的青銅器上繁縟神秘的紋飾,至今閃耀著詭異的色彩。今天我們帶來的部分青銅器物紋飾圖片,不過只能供各位“管中窺豹”而已…… 關于青銅合金,大家知道,大約在商王武丁前后,就出現了銅、鉛、錫的三元合金,大大提高了青銅合金的硬度,降低了冶煉熔點,這比西方社會掌握此項技術要早好幾個世紀。 此前,國家博物館的館徽設計,就是以國之瑰寶、出土于安陽的、至今仍然是世界出土青銅器之冠的“司母戊鼎”為主圖的。司母戊鼎不僅是民族的驕傲,更是中國人民保護國粹的典范。我們歡迎各位到安陽殷墟博物館去,親眼目睹一下國之瑰寶的風采! 要知道,安陽周圍是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的,在殷墟鑄銅遺址上我們并沒有發現礦石。有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們已經學會了在礦石的產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后,把加工過的粗銅、粗錫、粗鉛運到這里,進行配比熔煉。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南的江西等一帶。由此有學者推測,商代頻繁的戰爭,是否也與爭奪礦產資源有關呢?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瑯滿目。 從令人震驚的著名的婦好墓中,僅精美的玉器就出土了590件之多。這些飛禽、走獸、神鳥、人像姿態各具,令人愛不釋手。學者們已經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么,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兩條通往新疆和江南的“金石之路”了,通過這兩條金石之路,冶煉青銅需要的礦石甚至已經粗加工的銅等金屬和加工玉器的原料,才得以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東方王國 的首都———北蒙。這可是要比開始于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惟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甲骨之與中國,無論言及到哪個程度都不會過分。有人說,甲骨文發現于大清光緒二十五年之秋,也即公元1899年。細究起來,此言也未必準確。緣何?實事求是地說,最早發現并識別甲骨文之科學價值是在那年。不要說李成,即使上溯幾百年,小屯當地墓葬的回填土里,就已經發見甲骨蹤跡,時人不懂,棄之若廢物,算不得發現。直到國學巨擘王懿榮先生慧眼識寶,蒙塵三千多年的甲骨文才見天日。 說未必準確,意思是說甲骨文既不是一件器物,發掘出土就完成了;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告罄。十五萬多片,內容浩繁不說,百多年來,不時還有驚世之舉,令國內外學人振聾發聵:出土17096片的H127甲骨文窖穴早就載入史冊,單說新中國成立之后,又有1973年的小屯南地甲骨、1991年的花園莊東地甲骨等大宗出土入囊。零零星星出土之甲骨更是不計其數。是不是可以說:甲骨文的發現肇始于1899年,一直延續到今天,可謂一個綿延幾代學人心血的、跨世紀的系列工程? 甲骨文的發現,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證明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不偽,印證了中國先秦三代的確實存在,令國內外“疑古派”們不攻自破,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五個世紀。更為重要的是,甲骨文字引領我們發現了一個完全未知的商王朝的全部秘密。 甲骨文字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大約有六千年的歷史了。可是,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甲骨文字壽命最長!如同中華文明一樣,甲骨文字演變發展到了今天,尤其是解決了電腦錄入問題之后,如虎添翼,做到了與最先進的因特網的接軌。象形文字、泥板文字、楔形文字、紙草文字……一個個相形見絀,不得不臣服于斯。 甲骨文字就是中華民族的向心力所在。無論操“黃土高坡”,還是吳濃軟語,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 流,寫在紙上,一目了然———親不親?文字根! 感謝先賢,為我們創造出如此精美絕倫的文字來。甲骨文字,歷經規范厘定,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地綻放出了書法藝術這一奇葩。國人略加指點,就可以輕易地悟出當年先人造字的真諦,中國漢字以形統領讀音,使西方文字以音帶意為之汗顏。西人看不懂、讀不通先賢的文獻,豈不荒唐? 當然,我們今人之與甲骨文字,并非需要人人學習、個個把握,回到洪荒的先秦社會。作為一種文化,我們需要懂得它的意義所在,進而更加領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試看,就連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在即的殷商文明,都是甲骨文字所開啟的,我們能不為之動容?甲骨文字,是安陽為世界奉獻的瑰寶,是中國文明的驕傲,是華夏民族對于世界文化寶庫的重大貢獻! 【鏈接】我國申報殷墟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01年就開始了。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專門通過了《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就殷墟的法律地位、保護范圍、行政管理權限、管理措施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法律界定,成為我國第一部關于古文化遺址保護的專項法規。 去年7月召開的第2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殷墟被正式列入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日程。9月份,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委派的韓國籍世界文化遺產評估專家金秉模先生對殷墟進行了實地評估,他甚至認為,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的H127甲骨窖穴可以看做是全人類最早的檔案庫,王陵遺址是第二個古埃及。 國家文物局也已經把殷墟遺址列入了全國大遺址保護“十一五”規劃綱要,決定在2006年和2007年進行重點扶持,把殷墟建成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展示園區。 前任國際古遺址理事會世界遺產首席協調員亨利·克利爾博士,在考察殷墟時說:“殷墟的文化價值已具備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今年的7月份,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第30屆世界遺產組織大會,安陽殷墟將作為我國報送的惟一一個文化遺產項目,接受大會的最后審議。 (17H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