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武威訊(記者 張永生) 7月24日,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一處距今約4000多年的甘肅仰韶文化馬廠期新石器時代遺址,日前在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同中日聯合磨咀子考古中“重見天日”。這次遺址發掘是武威市歷史上較大的一次,共發掘甘肅仰韶文化馬廠期墓葬76座、灰坑43座、居住遺址8座、窯址6座,出土的器物有彩陶罐、陶球、紡輪、石斧、石棒、石刀、骨珠等,另外還有一件珍貴的彩陶壺。
據悉,考古人員在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鄉磨咀子纏山村東石頂山頂上發現該遺址,遺址范圍較廣,面積達上萬平方米,考古人員對其中1000多平方米的遺址挖掘后發現,遺址內遺存物較多,層面內涵豐富。層面有早期人類居住遺址、廢棄的灰坑、燒器物使用過的窯址和新石器馬廠期大量墓葬。其中人類居住遺址分為兩種類型,一型為圓形袋狀土坑,直徑1.8米,深1.2米;另一型為長方形土坑,形狀奇特,有門道,門道中有主洞坑內有儲藏洞,灰坑呈圓形平底,較大的灰坑直徑長達2米,深1.8米左右,坑內多為生活垃圾、草木灰,地上還夾雜著大量珍貴的彩陶碎片。窯址呈長方形,均利用自然黃土層挖成,踞地表0.3—0.5米,窯內存有彩陶片、泥制紅陶片等。墓葬基本為單人土坑葬和少量的嬰兒甕棺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