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翡翠之美 世人皆為翠狂 (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9日 18:25 新華網
記者:也是由于有了“硬玉”這一概念,一些商家不僅稱翡翠具有“五德”、“十一德”等文化內涵,還大談其頗具養生保健等功效。 張辛:“以玉比德”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觀念,一些商家就順理成章地直接地把古人贊美玉的所謂“五德”、“十一德”套在了翡翠身上。但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中國傳統的玉和翡翠判然有別,不能同日而語——一是人文的,一是自然的。 李大康:這里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翠玉不分。玉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物化象征。把玉的文化內涵轉嫁到翡翠身上,完全是張冠李戴,而且也是對玉和翡翠的極大不尊重。如今,人們往往一提玉就想到是綠瑩瑩的石頭;這一方面是受了以訛傳訛的教科書影響,另一方面也受了商家蠱惑。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愛玉,于是一切石頭都冠以玉的名字,就好賣了。 翡翠很美,是一種極有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美麗而珍貴的半寶石,但它絕不是玉。我們喜歡翡翠,是喜歡一種珍寶,而不是喜歡玉。愛翡翠的人不算愛玉,應該稱作“愛翠者”。 賞翠 晶瑩剔透者為上品 記者:可一直以來,翡翠都以其獨有的硬度、密度和晶瑩、通透性被譽為“玉中之王”? 張辛:我完全理解這種說法和行為,廣告效應嘛!誰不想把自己的貨物說得好一些,更靠譜一些呢?請注意我所說的“靠譜”,用這一個詞我想是比較貼切、中肯的。翡翠本不是中國的東西,一旦進來,人們就必然要與一種原有的相像或相似的東西相比較,就必然要用對原有的這種東西的審視態度來衡量它,而本土原有的與翡翠最為相像的只能是玉,所以就自然向玉靠攏。于是,翡翠也就被國人所漸漸接受,再加以皇家和主流社會的格外重視,西方強勢文化觀念影響的日益加重,翡翠就漸漸熱起來,甚至像中國傳統的玉一樣為世人所崇尚。 中國雖然有著悠久和深厚的尚玉傳統,但對于“玉”的定義卻是相當寬泛的。最早給玉下定義的是東漢許慎:“玉,石之美而有五德者”,比較寬泛但饒有深義。講玉不僅要有美麗的外相,也要有內在的德性,這正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這一點非常重要,其實是孔子最早揭示出來的,即那段關于“孚”和“理”的精彩論述,我在“博雅”創刊號已經講到,不再細說。這里我只是要特別申明的是,在中國傳統的“玉”概念中是沒有所謂“翡翠”的位置的。 記者:有人說:翡翠大量涌入我國的原因是只有中國人才最懂得雕琢和欣賞翡翠。對此您有何看法? 李大康:可以這么認為。雕琢翡翠的技術與雕琢白玉的技術基本相同,但在思路和方向上很不一樣的:前者重色彩和光澤,后者重質地和手感。改革開放后,因很多玉器廠做慣了翡翠,已經與玉無緣多年,工人們幾乎都不知道如何雕玉了,往往給和田玉拋亮光、做細工,使一塊上好的白玉看上去像乳化玻璃。直到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的一些藏家進入內地后,得到了他們的指點,工人們才慢慢恢復繼承了雕玉的老手藝。因此,如今平地忽然冒出那么多有世襲傳承的“大師”,真的非常令人懷疑。 其實,翡翠早在13世紀就在緬甸被開采、利用,印第安人也在很早的時候拿翡翠做珠子和面罩,甚至日本也在石器時代有過翡翠的工藝品。可見,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出產翡翠,但真正達到頂級品種的翡翠僅出現在緬甸,而真正能將這類首飾級材料的動人之處充分展現出來的,卻是以前中原的玉匠。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