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玉收藏者達數百萬 民間收藏大有可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13:31 北京晚報
民間收藏值得鼓勵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先生認為:“民間文物投入市場,進入流通領域,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的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民間文物市場,歷朝歷代都有,而且經久不衰。” 他認為,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各種各樣的文化遺存像散沙一樣無處不在,如果僅靠國家文物部門做收藏和保存,是非常不夠的。歷朝歷代那么多的珍貴文物能夠流傳至今,民間收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進步、國泰民安,民間收藏也逐漸形成熱潮,已成為人們執著追求的一項重要活動。文物收藏保存不能光靠國家操作,民間收藏觸角無處不至,其力量也無窮無盡,國家收藏和民間收藏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才是保護文物避免損毀、失傳的正確途徑。 他認為,此次中國古玉器研究會自籌資金在中華世紀壇舉辦《首屆中國民間古玉展》,就是民間收藏逐漸走向成熟的標志。 玉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 著名玉器鑒定家周南泉先生說,大約距今10000年前,中國許多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畜牧業,開始制造磨制的石器,人類從依賴天然賞賜過渡到生產經濟階段。 隨著磨制石器的生產發展,出現用同樣方式制造,但所用材料為質料較堅硬、色澤較美麗的石料生產的工具和佩飾物。這種用“石之美”者制作的物器,就是中國最早的玉器。 他說,中華文明號稱五千年,而中華玉文化則至少存在了七八千年,可以說玉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傳統的重要根基,伴隨了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玉與中國人已經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有必要向整個社會介紹中國玉文化發展史,普及玉器知識,使人們真正的愛玉、懂玉,懷著一顆對華夏先祖的感恩和崇敬之心,抱著對后世子孫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研究才能知古而觀今 南京博物館研究員汪遵國先生饒有興趣地說,我有幸參與長江下游重要遺址的發掘,對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諸文化玉器均有所研究,尤其關注良渚文化玉器的鑒定。 研究良渚文化,需要對良渚文化存在時間與空間做科學的界定,對良渚文化的發展脈絡,良渚文化之后的馬橋文化以及其后的夏文化、商文化,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良渚文化時期,古人的物質生活已達到相當高的文明程度,所以研究才能不斷提高鑒賞能力。 此次,《首屆中國民間古玉展》亦有良渚玉琮和玉鐲等精品展示,說明中國民間藏玉具有很大的文化底蘊,知古而觀今成為其顯著特色。 給齊家文化玉器以更多關注 著名玉器鑒定家雷從云認為,齊家文化玉器,至少在清中期之前,已被關注,受帝王喜愛。齊家文化玉器,是黃河上游地區考古的重要發現,是考古工作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但是,目前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甚少。直至近年出版的玉器著作還認為,齊家文化玉器的種類僅有十余種,其功用主要是工具和禮器兩類。著錄照片幾乎全部為簡單粗糙、素面無紋的玉刀、玉璧之屬。不少人將其定為“良渚玉器”、“龍山玉器”、“新石器時代玉器”或“夏商玉器”。甚至還有博物館的業務干部將一些難得的齊家文化玉器精品斥之為偽作而將其拒之門外。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