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艾丹:玩出了一個神話般的玉器時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6日 13:37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于娜 我們祖先曾創建了一個神話般的時代,玉器是當時用以祭祀神明的不可替代的載體,它所展示的精神面貌歷經數千年依舊神采奕奕。對于這個時代的玉器文化的推崇,天經地義。 艾丹,著名詩人艾青的幼子,他有兩個身份,作家的身份感覺是順理成章,而另一個身份是古玉收藏家,總要有些說法吧?“作家算個職業嗎?收藏也不一定算個職業吧?”艾丹反問道,“文學是我年輕時所喜歡的一種事物,就像小孩玩具一樣,挺好的玩具玩一玩就不喜歡了,但總要找個自己有樂趣的事情做。”從喜歡到厭倦,再到喜歡,古玉收藏最后成了艾丹一生的樂趣所在,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他所向往的那個神話時代,“人類共同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惟有中國在青銅器時代之前雕刻出了一個玉器的時代”。 我是一個玉癡 “我有時就想,收藏可能是一種病癥,我就屬于病得不輕的人,還將這種病傳染給一些朋友,他們又在傳染別人。”艾丹戲謔地稱自己是一個玉癡。如今他的心思都放在了古玉上,對商代之前的玉器格外有興趣,極盡贊譽之辭,“我的動機很簡單,覺得它們不該被忽視,廣闊的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而玉器是早期文明的實物”。 艾丹小時候就收藏貝殼,20世紀70年代,他自學纂刻,北京的琉璃廠有舊版的篆書字帖,有青田石、壽山石的章料,他就買回來刻了磨,磨了刻,逐漸知道了丁敬、鄧石如和古代的篆刻藝術。這是他最初的好古。 “潘家園一帶的工地上出現了早市后,天還沒亮就有許多手電筒的光亮在晃動,我不斷地往家里搬運盤盤碗碗、壇壇罐罐,有一天我發覺自己像是住在了墳墓里。”這期間, 艾丹真正接觸玉器是從明清玉器開始的。“收藏市場上,明清玉器量大容易得到,碰上玉質好、雕工巧做,而且和歷史故事有聯系的,很容易讓人喜歡。”艾丹認為明清玉器是收藏的一個起步。“人見得多了就會有比較,比較的過程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有的人喜歡漢代的玉,有的人喜歡遼代的玉,我就是不停地喜歡,在這個過程中,越走越遠,一直走到了商周之前黃河流域的古玉。” 疑問帶來樂趣,艾丹在收藏中總是充滿了疑問。新石器晚期農業文明到了一定程度,除了溫飽外,人們開始講究禮儀。在敬神的儀式過程中,一定要有一個物品,不能空著手去做,什么才可以作為人間最美好的東西奉獻給神呢?艾丹發現在新石器晚期產生了一個華夏民族所獨有的玉器時代。“有人對此存有異議,這可以探討,重要的是我們祖先曾創建了一個 發現了一個玉器時代!這聽起來怎么也應該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可艾丹說這是玩出來的,“我用‘玩’這個詞稍微輕飄飄了一些,我不是拿玉器來講歷史,我是講一種文化的現象,我們總說幾千年文化,多虛呀,那個時代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模樣?怎么呈現出來?靠這些具體的玉器,我就覺得我們的歷史沒有那么遙遠了”。艾丹寫了一本書就叫《玉器時代》,那本書看起來就像一本圖文并茂的小說,“我寫書的意圖是想盡量用最淺顯的語言,把一個時代的輪廓講清楚”。 不美的我不收 早就聽說艾丹“眼刁”,一個古玉收藏家就有100多件玉器應該不算多。“這已經很不容易了!”艾丹瞪著眼睛強調著。“我并不是收藏多么獨特、孤僻或者對一個時代多有意義的東西,我的意義很簡單,要夠年代,同時有一個美的高度,把那個年代最美的、最優雅的東西展示一下。”比如鬼臉,讓他覺得不美而放棄,把收藏建立在歷史和美的結合上,可以說是他收藏的個性吧。 時下古玉中最熱的是紅山玉,而艾丹對此卻沒什么興趣。“紅山玉的動物造型多,容易讓人接受,藝術上是生動的,但是缺少禮器,沒有精神的高度。”艾丹認為收藏應該站的高度越來越高,不是藏點東西放在百寶箱里,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它,強調文化和美學的精髓。“我不是考古學者,也沒挖過墳墓,我是從其他方面認識玉器的。” 中國的史前文明充滿了神話色彩,艾丹那些玉器藏品的來源也給人一種神秘色彩,外界還流傳著種種傳說。“有的報道說我是在潘家園早市上抓的‘漏’,其實一件都沒有,完全不是那里能買得到的東西。我也記不太清自己花了多少錢,投入的不太多,不過再少幾百萬也有了。” “收藏最困難的時候是今天,我都走不動了。”艾丹形容現在的收藏是“硬碰硬”,懂得的人多了,價格昂貴了,東西又少了。他稱自己現在還在爬山的過程中,“商之前是個神話時代,但是實物我們掌握了一部分,我就要用它們來逐漸回答我的疑問”。 向往大河的源頭 回想自己所接觸的玉器,艾丹有一種過來人的感覺,反反復復,最終將心思放在新石器晚期的玉器上,“這是一條大河的源頭。當時沒有文字,只有簡單的符號,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考古的難題,堯、舜、禹的故事很像是神話傳說,對于這個時代的考古要有科學精神,還要有想象力”。 艾丹所說的這個位于大河源頭的玉器時代,就是用玉石制作禮器的年代。當時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原始部落分散在群山大川之間,先民除了耕耘收獲,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祭祀和征戰。祭壇成為巫師的舞臺,禮器用量大,需要規模生產,玉器加工成為當時的高科技。 “在玉器時代一個陽光普照的夏日里,在黃河的上游,先民們劃著獨木舟將色彩斑斕的玉石運往黃河對面,他們換回了一堆包裹在苧麻中的彩陶;與此同時,黃河中游的高原上,光脊梁的男人們呼著號子在鑿井打水,村落里炊煙升起,牛羊走出了圍欄;而在黃河下游的田野里,先民們正打開土窯,從中取出了輕薄如紙的黑陶器皿,不遠處的玉器作坊里,一個工匠正捧起一件剛剛完好的玉璧。”在艾丹的頭腦中,那個玉器時代是活靈活現的。 “我向往那個時期的藝術,也向往那個神話般的年代。”為了這樣的向往,艾丹“逃離”了現實社會,甚至連文學也被他結束了。“我不是先行者,早就有人走在了我的前面,對此我滿懷敬意。將來進入這一層面的人會多起來,這需要過程,從低到高,不斷往上攀援,終歸會一覽眾山小。”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