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要求的依據是美國在1983年曾經通過的一項文物進口法案。該法案同意向努力保護自身遺產的國家提供幫助,限制相關文物進口以切斷美國市場對該國文物的需求。
“我們不是第一個向美國提出這種要求的。”當時參與中美談判的國家文物局官員說,此前已經有意大利、哥倫比亞等11個國家在美國成功申請到了進口禁令。文物界人士認為,之所以首先選擇美國提出保護要求,是因為美國是中國走私文物的最大銷售地。《華爾街日報》報道,從中國流出的近半數古董文物最終都落到美國的收藏家手中。
據《紐約時報》前不久報道,原定于今年秋天表決的美國國務院目前暫時推遲對中國所提出美限制中國藝術品以及文物進口的要求。有關專家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意大利與希臘政府徹查被盜文物買賣中的多宗交易和錯綜復雜的買方、賣方和中間人關系以及柔和的文化外交政策等經驗均值得中國借鑒。
聲音:國際合作,流失文物理想的回歸方式
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把流失文物定義為1840年鴉片戰爭后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的一百余年間,因戰爭、盜掘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徑而流失海外的文物。其中應當討還的流失文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戰爭中被搶掠的文物,如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曾掠走大量文物,其中很多文物后來被英法兩國的博物館收藏。另外一類是不可移動文物,如雕刻、壁畫、建筑構件等。由于在搶掠、盜掘過程中,文物造成了破壞,并脫離了原有的環境,最終導致文物所代表的特有的歷史延續性和文化藝術完整性遭受不可挽回的損害。
鑒于我國文物流失的巨大數量和流失歷史背景的復雜性,我國海外文物藝術品的回流應采取政府主導、民間補充、市場推動相結合的方式,在及時回購的同時,也不放棄正義的聲討。從2002年起,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了國家重點文物征集專項資金,每年撥付5000萬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文物,《研山銘》是專項資金的開山之作。另外,如香港實業家張永珍以4150萬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春季拍賣會上拍得雍正官窯粉彩蝠桃橄欖瓶瓷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公益回歸方式也值得倡導。對于應當討還的文物,在向收藏這些流失文物的國外博物館表明立場的基礎上,理想的途徑是通過相互理解、平等對話、文化交流、國際合作等方式促成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回歸
如何保證文物不受傷害
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研究是科學探索行為,需要嚴謹、審慎的態度。
考古專家們表示,文化、經濟共發展毋庸置疑,考古和文保行動也并不會武斷拒絕經濟活動搭順風車,但關鍵有個前提:要保證文物不受傷害。這就需要有權威的機構監管好。在中國,這個機構只能是政府。但他們看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發展理念里,發展經濟的位置過高,這讓他們多少有些擔心:文物非其他,稍有不慎,將會留下永久遺憾!
“星巴克”開進故宮又被“趕出”;盲目修電梯,張家界差點被取消世界文化遺產稱號……“南海Ⅰ號”考古行動中產生的種種非議,也亟盼有關方面頭腦清醒,把握好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的關系,把握好“度”。
多級監管并開放輿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