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在炒作中國當代藝術品(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13:17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眾所周知,英國是當代視覺藝術的大本營,上世紀60年代,以達米安·赫斯特為首的一批文藝青年創造了當代藝術的新天地,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創立和特納獎的年度評選,不斷把當代藝術的公共視野和公眾對爭議作品的承受力推向更遠的地平線。 每年特納獎入圍作品的揭曉和展出,都是英國報章的熱議話題。英國當代藝術已經繁榮了幾十年,名利雙收的當代藝術家不勝枚舉,但報道討論的焦點,永遠在這些作品“更富于爭議的美麗”抑或“更駭人聽聞的粗俗”,而不在它們的價格,也不在它們的創作者的身價。 在金錢與藝術之間 需要澄清的是,這并不是說,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不值這么多錢。特別是像蔡國強、徐冰這樣心無旁騖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節節上升的市場價格,到目前為止公認并沒有太多泡沫。西方報章的藝評或許包含了太多的文化誤讀,但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活力的贊美,并不缺乏真誠。 因此,中國當代藝術與金錢緊緊綁在一起,雖說是怪現狀,雖說弊端重重,但也有它的好處。 第一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墻外開花的香氣傳到了國內。爭議性歷來與當代藝術如影隨形。現在,市場先行客觀上為當代藝術作了普及宣傳,有力地推動著本土社會愿意去觀看、思考、理解、感受乃至最終認可它。 第二,藝術家及其作品因拍賣價格而獲得知名度,很多人因此產生好奇心,尋找并關注他們的作品,張曉剛就是典型的例子。雖然順序顛倒了,但作品終于得到觀眾認可,這難道不是最重要的事嗎? 第三,傳統觀念里,藝術家是注定要忍受清貧的,今天卻不一樣了。真正的藝術家有了錢,也就擁有了更大的創作自由和定力。既富且貴的西方藝術大家比比皆是,為什么中國就不能有?但凡自尊自愛的畫家,即便曾經為賣畫而跟風,當他徹底擺脫了物質生活的困擾,還將只為賣畫而作畫嗎?曾梵志就說,他的第一幅畫賣了2000美元,使他有勇氣辭職,得以踏入人生新天地。 第四,當代藝術的特殊性在于,它特別的多元化,涉及的門類多,使用的手法多,運用的材料多,與高科技和互聯網的關聯多。它或許混合了許多貧乏空虛浮躁的泥沙,欠缺寧靜質樸單純淡泊的力量,但它的形式和符號,百變圖新,繁花迷眼。當代藝術的興盛,將促進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的興盛。 走筆之日,北京忽然大雪紛飛。回憶中也有這么一個雪日,在圓明園畫家村——其實就是些破敗矮小逼仄簡陋的平房,天花板糊著紙,門窗透著風,地中央安著煤爐,上面熬著白菜,一群年輕人眼睛發亮談笑風生。屈指一算,不過是十五六年之前的事情,卻有隔世之感。 方力鈞據說也在村里晃悠過,但多數圓明園畫家,似乎都沒有方力鈞的科班背景,更沒有他那份早早被西方人發掘的幸運,現今恐怕也不過是濟濟無名地天各一方,不曾種下魔豆也不曾攀著豆秧入云霄。大浪淘沙,成“金”者稀。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