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博物館之鄉夢醒時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 02:10 第一財經日報
古鎮入口,“中國博物館之鄉”路牌赫然在目 黃風子的中國歷代錢幣珍藏館藏在巷陌隱蔽處 薛仁生 黃風子 在江南聲勢赫赫的古鎮群落中,錦溪寂寂無聞。不過,這里的百米老街,竟然聚集了13家民間博物館,堪稱國內之最。當地因而舉起了“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這桿旅游大旗,而薛仁生和黃風子等人,正是在這股風潮中率先嘗到甜頭的一撥人。 老街藏國寶 “我這里有4500件藏品,上至5000年前,很多是國家級文物。”站在一樓大件收藏室的清代鴉片床前,薛仁生逐一向客人介紹藏品,其中黃花梨、紅木家具眾多。一個玻璃罩里,擺放著一件半化石樹樁,造型奇特,猶如鐘乳,拉開玻璃罩,奇香襲來,輕輕敲擊,當當作響。底座臺上擺一木牌,上書“鎮館之寶”。有人曾想出價一千萬買走它,被薛仁生一口拒絕。 薛仁生自認是錦溪古鎮旅游開發的“功臣”。2001年,開發速度落后于周莊、烏鎮、同里、西塘等“江南六大古鎮”的錦溪,決定興建“民間博物館之鄉”發展旅游業,廣納國內收藏家。薛仁生本是蘇州人,在同里開過一家古董店。當時,他正在同里為沒地擺放自己的大件古董收藏品而發愁,雙方一拍即合。薛仁生很快成為第一個入駐錦溪的外地民間大收藏家。 錦溪提供給薛仁生古鎮中心地段的一幢四層小樓,面積逾1500平方米。除包一切水電,錦溪每年還給予古鎮旅游門票收入提成。薛仁生將自己的藏品分歸十幾個門類,擺滿了整個四層樓。站在四樓俯視四方,古鎮白墻灰瓦木樓盡收眼底。不過薛仁生眼神不好,寧愿去聞那些老古董散發的沉香。他身患帕金森綜合征,行動并不十分方便,遞名片時雙手更是顫抖得厲害。 在四樓朝陽處,薛仁生辟有一間簡陋的貴賓室,這里安裝了全館唯一的報警系統。貴賓到訪后,他會讓客人掩門稍許等待,自己則像變戲法似的從隔壁房間一一拿出自己的看家之寶,包括一對祖傳的露胎元青花瓷、長達40公分的玉蟬、雞血石茶壺……此時,他眼神發亮,顫抖的雙手突然變得靈巧起來。古瓷古玉在他手里翻轉側身,猶如嬰孩在懷般穩重。 “我一生淡泊,煙酒不吃,牌九不識。”薛仁生用地道的蘇州話說。他的父輩曾在上海開古董店,薛仁生從小耳濡目染。不過,真正開始自己的收藏,還是在1956年,那年21歲的他被派到陜西修路,一鋤頭落下去,反而時常會挖出些前朝文物。 與古董收藏館同時進駐的中國歷代錢幣珍藏館藏在巷陌隱蔽處,但60歲剛出頭的館主黃風子還是喜歡這里“夜睡聞水聲,開門就見河”的氛圍,他說他常在這里夜讀不寐。兩層的老式江南樓院被各種錢幣專柜填塞,宛如一整套“中國歷代錢幣史”。其中最讓黃風子得意的還是那枚明代朱元璋“陰陽鬼幣”,據說他過去只見于古書,后來花了50元從安徽一個賣玉老頭那的煙袋掛飾上“揀漏”而得。而極為罕見的世界第一枚紙幣宋代“交子”也在列展示。 水巷、廊坊、街市林立。三月的錦溪,正步入新一年的旅游熱。經過一段古橋,便達小鎮的入口,路口聳立著一個惹眼路牌,上面赫然寫著“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九個大字。除了名氣最大的古董館和錢幣館,在那條百年老街上還棋盤般羅列著磚瓦博物館等各種式樣的博物館。“自從古鎮興起民間博物館熱后,旅游人數每年增加,從2001年的20萬游客,到2007年的70多萬游客,光門票收入就有1000多萬元人民幣。”錦溪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陸秋生對記者介紹說。 古鎮商人味 事實上,這股“民間博物館熱”并不是民間自發形成,而由錦溪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一手推動。2001年開始,民間收藏豐富的人群成了錦溪“招商引資”的主要對象。通過免費提供場地、給予旅游提成等方式,錦溪吸引了民間大藏家的關注。“民間博物館熱”類似一場生意置換:一邊提供低廉土地尋租,一邊“販賣”內容。 “我們每年都會考核各個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再決定是否跟他們進行續簽。”陸秋生說,選擇什么樣的博物館、進行怎樣的合作,都由旅游公司敲定,“有的按參觀人數計算,每進一個人,旅游公司給博物館提成2元;有的是按合同價一年買斷。” 去年,古鎮參觀人數最多的是薛仁生的古董博物館,這為薛仁生帶來了10萬多元的純收益。但這樣坐著不動也能收錢的好事,并不會輕易落到任一民間收藏家頭上。 除了一年一次的考核,古鎮旅游公司還與每一個加入的民間博物館約定:上檔次的展品不少于50件,小件數的展品不低于500件,每年還要更新一定數量的展品。如果考核通不過,就會被淘汰。 “因為參觀人數過少,去年淘汰了華夏天文博物館和明清家居博物館。誰會有興趣來古鎮看天文方面的展品?”陸秋生說道。古鎮舊館騰出之后,很快就有兩家新館入駐。 像薛仁生這樣的藏家,實際上對此“末位淘汰制”不太擔心。在古鎮開博物館之后,薛仁生并沒有停下收藏的腳步,每年約有100件新藏品進駐博物館。“面子”才是古董商人極為關注的東西。在一樓的大件收藏室里,有一個紅木書桌,桌玻璃板下密密麻麻壓著20余張合影,從薛仁生壯年到老態龍鐘,身旁站著各個政界高層領導。 薛仁生還有一套行頭,輕易不肯示人。長袍、馬褂、瓜皮帽,套上就仿佛換了時空和身份,一派民國古董商模樣。對于只讀了三年書的薛仁生來說,若被別人說他的藏品有假,就如同心頭被人狠狠刺了一刀。他對自己在文物鑒定方面才能的自信,遠遠超過對專業鑒定部門的證書的信任。“張宗憲收藏的元青花還沒有我多。”他說,自己放在博物館展覽的藏品只是一部分,“還有1500件東西,如果全部擺放出來,至少需要5000平方米。” 上世紀80年代,黃風子賣給廣州一個大收藏家兩袋古幣,賺得幾十萬元,賺得第一桶金。“收藏需要知識和經濟基礎。”黃風子說。他來自徐州,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系,祖上在蘇北開過錢莊。他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說起收藏故事如數家珍,幾乎個個充滿情節和巧遇,以至于讓人反而懷疑,故事是否經過“親自設計”。他自稱“現代徐霞客,騎壞六輛自行車跑收藏”、“中國第三大錢幣藏家”、“佳士得香港拍賣行的錢幣顧問”……不過,來自佳士得香港客服主管俞敏婕的說法卻是“佳士得從來不拍賣錢幣,更沒有這樣一個顧問”。 除了收取古鎮每年給予的約定資金,黃風子還在江南大學旅游系當教授,經常作為錢幣專家給人開鑒定證書,“不管什么類型,我都收取500元鑒定費,并寫一個鑒定證明,蓋我自己的章。” 黃風子對“包裝”,尤其是旅游文化的包裝很有研究,當年提出“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概念,他起了重要作用。“我當時就說做‘博物館之鄉’,‘民間’是后來加上去的,我覺得大可不必。”他說道,徐州最近也要請他去做漢文化包裝。他自制的名片上印著響亮的廣告詞:“有‘錢’人家,這里有您從未見過的‘錢’。” 商人世故機巧和小鎮前途命運,一齊擺在古鎮旅游公司辦公室主任陸秋生面前,也牽動了古鎮其他人的思考。“今年4月以后,全國公立博物館會陸續免費開放,到時誰還會來古鎮花錢看這些東西呢?”年過六旬的朱畏可說道。他打小在古鎮長大,1993年便開始研究錦溪的文化,參與編寫過《錦溪鎮志》。 “民間博物館之鄉”走向何方? 陸秋生1995年進入錦溪旅游公司,至今已逾10年,一直參與古鎮旅游開發。他也是研究錦溪歷史的專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10年中,他還兼任“中國古磚瓦博物館”館長一職。“錦溪最早決定做‘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時的靈感,就來自中國古磚瓦博物館。”陸秋生說。 古磚瓦陳列室是古磚瓦博物館的前身,1989年由錦溪大東磚瓦廠原廠長龔竹鈺創辦。1996年,陳列室升級為博物館,是當時鎮上唯一的博物館,展品有2300余件,包括一些良渚紅土、西周板瓦、三國銅雀臺上的瓦當等精品。 不過,老館長龔竹鈺早在1996年建館時就已經中風。在當地人的記憶中,這位老館長神奇到可以“從幾里地外通過窯口的煙判定這磚有幾成好”。 錦溪是歷史上有名的造磚之地。“古磚瓦才是錦溪最有特色、土生土長的文化歷史。”陸秋生說道。他參與開發旅游,對各年來旅游數字了然于胸,然而對于博物館,他仍有自己的夢,他希望能在古鎮重建古磚瓦博物館。籌建中的博物館達1500平方米,將成為最有錦溪文化特色的博物館,“到那時,人們還可以在博物館內體驗窯內燒磚的場景”。 現在讓他倍感頭痛的是,盡管古鎮旅游的人數每年都有30%的增長,可各個民間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反而呈現下降趨勢,“中國博物館之鄉”的名頭失去了最開始時的魔力。“最早幾年,很多人會沖著博物館來錦溪游玩,可是回頭旅客不可能次次都來看同樣的博物館吧,2006年有的博物館檢票還不到3萬人。” “走博物館路線,在初期也許很有效,時間長了肯定不行,還是要走錦溪自己的特色文化旅游發展道路。”朱畏可對此深表疑慮。在他的記憶中,古鎮本來有大片古道和老房,但大部分因歷史原因被拆掉了。“如果沒有被拆掉,肯定發展得比周莊好。”朱畏可介紹說,他曾向鎮政府提出十條建議來發展古鎮旅游業,包括把古鎮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分別發展休閑文化、帝王文化、宗教文化、民間文化和收藏文化區。他自己如今住的房子,正是找人設計施工的“仿古建筑”。 錦溪人就像做了一場夢,現在似乎到了夢該醒的時候。“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將如何取舍,仍是不小的難題。畢竟,他們自己織就的這頂帽子,似乎已經太絢麗,讓人難以割舍。 在探討新一輪發展方向時,“度假房產、體驗式農業、觀光旅游”被確定為古鎮新的發展方向,唯獨沒有把“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后續計劃單獨拿出來討論。據說,博物館將控制在13家以內,規模將不再擴大。同時,古鎮會逐年淘汰一些不夠精良的博物館,替換以新鮮血液。 現在,古鎮內已經騰出一片新的空地,準備建造更吸引游客的“帝王行宮”——在錦溪歷史上,宋孝宗皇帝曾在此駐留,他身邊一位陳妃在此病逝,錦溪還因此改名為陳墓。直至1993年,因為旅游開發的需要,當地政府才把名字改回錦溪。 離古鎮進口不遠,新修了一條開闊的水泥馬路通向原先進鎮的大路。馬路旁,是一片快竣工的歐式風格聯排別墅,據說房價已然不菲。 曹俊杰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