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怎樣從下鄉的那里揀到寶物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 04:13 理財周報
理財周報特約作者 馮偉斌/文 2000年后某日,順著鐵路線北上的我來到了河南,這里是文物集散地之一。在一個老熟人家里,看過了一批明清玉件之后,他拿出一串用棉繩串起來的小玩意對我說:“剛收上來的,喜歡就一起帶走。”我接過細看了一下,一串共五件,東西是剛出土的。收東西的人怕在清洗的過程中損壞物品,也為了保留更多的出土痕跡,通常都不會整理得太干凈,但還是可以看出是四顆綠色的竹節形管子和一顆指頭大小類似珠子的東西。 我用手輕輕地擦了擦珠子上厚厚的積土,隱約見到上面有紋飾,心里一陣竊喜,因為,高古(作者注:古玉里高古的概念指的是漢代之前)玉器在當時是屬于僅限貴族階層使用的器物,在出土物品中屬于罕見之物。而珠、管等小件因為器型太小、加工難度高,所以多是素面為主甚少有紋飾。壓抑住興奮,嘴里卻咕噥了一句“這顆灰溜溜的啥東西呀?”然后反復仔細地端詳著那幾顆綠色的竹節管,其實,那些是西周的竹節琉璃(作者注:琉璃即古人對玻璃的稱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作琉璃器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古代琉璃成分異于西亞琉璃,非常好認。而竹節形的管飾則常見于西周春秋期間的出土文物中(作者注:具體可參考山西考古研究所藏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M31及M63出土雜佩),材質多為琉璃或瑪瑙。由于琉璃易碎,出土物通常不完整且難以恢復至可以佩帶的程度,市場價格遠遜于瑪瑙竹節管,收藏這類琉璃珠只能作一個考古標本而已,并無多大市場價值。 我決定聲東擊西,把他的吸引力集中到琉璃管子上。我把這一小串東西攥在手里,反反復復地盯著那幾顆琉璃,放大鏡啊,手電啊,一會開燈看一會窗戶邊看啊,所有外行人該干的我都干了……西周琉璃的顏色和綠松石很接近,但市場價格卻只有綠松石的幾分之一。一般內行不太可能看錯,我諸多做作無非是想讓他以為我認不出這是琉璃,若他見我不懂而騙我這是松石的話,他為了盡快把東西按松石的價格賣出去,就會忽略那顆玉墜飾。 于是,我用很猶豫的口吻問道:“這些綠色的是松石還是琉璃呀?” 他一拍胸脯“肯定是松石!” “這顆灰灰的呢?” “那是玉的。” “五顆要一起走?” “當然,”他說,“每顆1000不講價。” 他話音剛落,我把東西往兜里一放,數錢,出門。 在井邊,我仔細地把那顆“珠子”擦洗干凈,這是一顆西周的牛形玉墜飾,當時的收貨價位在2萬至3萬元左右。 在玉制品中,圓雕件是最難做的,古人由于工具所限,制作需時,所以甚少制作圓雕件。此器雖小,但形神俱足,耳、身等部位是使用磨制的方法成型,難度非比尋常,陰刻線部分有“一面坡”的風格,琢磨痕跡隱約可見,工藝特征非常明顯。雖為小件,亦足自珍。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農桑乃國之大事,所以玉制品中常出現蝗蟲、豬、牛、魚、蠶等動物形象,至戰國后,此類動物形象則逐步減少。 這位下鄉收貨的朋友本想利用琉璃與松石的差價撿我一個“漏”,誰知道,粗心的他卻沒有發現,珠串里最有價值的寶貝卻是這顆灰不溜秋毫不起眼的“珠子”。 每年,我用于購買考古及出土文物相關資料及標本的資金不下萬元,每天都會保證自己足夠的學習研究時間。兼之常年和這些“下鄉的”打交道,我掌握了從灰土滿布的東西里淘出寶貝的方法。所以,雖只是看了局部紋飾我也有足夠的把握出手。 收藏書架 藏玉入門書目 圖錄類: 《中國玉器全集》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 文字類: 《古代玉器通論》(尤仁德著) 《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楊伯達著) 《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系列(楊伯達著) 藏家小囑:市場上的“投資指南”誤導成分較多。圖錄資料萬勿嫌貴,圖片必須是有正式出土記錄或由國家文物單位館藏,否則有可能教材里發表的也是假貨。 歡迎訂閱《理財周報》!訂閱電話:020-87385997(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郵發代號:45-138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