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盛世收藏:文雅的暴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16:01 中國經營報

  2007年,人們之間的談話大都言必稱投資。當大多數資金洶涌著奔向金融與房地產投資時,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正在悄然醞釀著。中國的富人階層正在越來越富有。今年,《福布斯》雜志公布的中國富豪已有66位,較去年的15位有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中國的富豪階層已經開始將資本追逐的游戲拓展到新的領域。

  最新發布的梅摩指數顯示,藝術品的5年和10年期回報率首次超過股票。與狂熱的2006年相比,盡管2007年的藝術品市場略顯矜持,卻呈現出“低成交率、高成交額”的特點。業內人士分析,理性的持續增長,背后的真正力量實際是大資金、大企業的強力介入。在中國正在經歷的第四次收藏高潮中,中國的富豪階層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顯得更積極、更投入。

  聚資收藏:資本的新興游樂場

  中國經濟持續高溫帶來的熱效應,不僅僅反映在股市與樓市。積極穩妥的大投資家更懂得“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在金融、地產上的投資之外,藝術品收藏持續升溫。劉小東的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被俏江南的老板張蘭以2200萬元捧走;上海的房地產商也在藝博會大張旗鼓地買下“思想者”和“大拇指”雕像……

  只需一個事例即可說明越來越多的富豪將目光投向藝術品收藏的真正動因。莫奈的《睡蓮》在歷史上只交易過三次,1960年有人以5萬美元購入,1999年以2200萬美元轉讓給美國某通訊公司,2002年該公司因財務問題拋售此畫兌現1800萬美元。在這42年里,美國股市下跌12%以上,那么扣除兩次拍賣的交易手續費用,持有人的損失仍然低于股市等量投資的損失。

  或許印證了“盛世收藏”的老話,經濟快速增長的財富效應背后,收藏成為富豪階層越來越看好的資本逐利游戲。按照“三五年一盤整,十年新一輪”的規律,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也正在進入最好的年份。從1993年開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日趨活躍,拍賣成交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據中國拍賣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從2003年的25億元人民幣攀升到155億元;2006年,中國排名前100名的拍賣公司的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達105.6億元人民幣,前100家公司的拍賣總場次為670場。短短幾年時間,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步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在全球的藝術品市場上,中國買家也正成為藝術品收藏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并且成為“傳統中國藝術”的重要消費人群。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購買者正在世界各地對中國藝術品提出高額報價。在許多藝術品拍賣中,中國買家的出價甚至比美國高30%,由此帶動了全球市場中國藝術品拍賣價格的上升。事實證明,收藏在經濟大熱下的中國,已經突破了民間收藏的涵義,更像是一場富豪間的逐利游戲。

  據業內人士透露,僅僅在江浙一帶,投入資金過億元的“收藏家”就有二三十位之多。單單從資金規模來看,已經不是普通的收藏規模。新富豪群體將越來越多地投身藝術品市場,獲取長期高額利潤是其一,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通過大量資本的介入,打造一個他們可以左右的藝術品新市場。

  力量解構:收藏市場新頑主

  在資本攪動的收藏大軍里,新富豪是近年來較為活躍的一支。按照歷史沿革,南北收藏形成的博弈之勢依然存在,但最大的劃分顯然已經不再集中在地域上。資本力量的大小懸殊、收藏的動因所在,將正在興起的第四次收藏高潮做了新的勢力劃分。

  提及收藏,血統最純正的莫過于一些資金雄厚的機構,比如國家經營的博物館和各地的文物公司。公立機構介入中國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可以追溯到199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以1980萬元和880萬元成功收購北宋張先的《十詠圖》和沈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這些機構主要是履行國家文物保護的職能,收藏一些出土文物,也經常在國內收購一些有重要價值的藝術品,擁有藝術品的種類和數量最為豐富,不向外賣。

  其實目的單純的收藏家,收藏的目的更多的來源于愛好與癡迷。遇到心儀的藏品很可能傾情出資收購,投資的意識并不濃烈。盡管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但還沒有進入資本操作階段,最多就是以藏養藏。

  而近年來真正活躍在藝術品等收藏市場上的,當屬國內一批企業和企業家。北京保利集團、大連萬達集團、深圳博雅、吉林彩虹、沈陽東宇在多次拍賣會上都表現得非常積極。

  而收藏投資在公司內部也已經形成共識,這些集團往往聘有專人進行收藏投資,在資金富余時,進行大規模的收藏投資。這樣一方面是對可流動資金進行再投資,一方面也成為資產保值的重要手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企業投資群體中,民營企業是發力最狠的一股。據北京博眾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剛透露,參與拍賣的企業大多是房地產、證券、金融和各種做實業的企業,其中民營企業占了70%~80%。配合企業進行藝術品收藏投資,如德意志銀行等也提供相關服務。

  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地方出產大量的藝術家,然而只有文化積淀深厚加之富庶的地方會有藝術的繁榮。實際上中國古來就有盛世收藏的傳統,除上述主流力量之外,企業家、新富豪投身收藏,成為新頑主就不奇怪。南京天地集團老總楊休,目前已投入7億元資金,收購了以近現代書畫為主的藝術品5000多件,聯合南京的老板謝嘉林、楊朝軍、陸軍一起建立了江浙一帶最大的私營博物館——長風堂博物館。北京瑞寶賽博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邢繼柱,原在中關村(愛股,行情,資訊)做電器公司老總的趙慶偉都是以私人資本玩轉收藏市場的主。

  投資藝術品,修身養性,資產保值,只是一說。以投資為目的的收藏,更多的是看重一般人玩不起的暴利。上海新理益集團的董事長劉益謙坦言自己并不太懂藝術品,卻在藝術品收藏方面表現得異常強悍。1994年,劉益謙以286萬元拍下陳逸飛的油畫《山地風》;2004年,又以365萬元的成交價,創造了吳冠中油畫作品在當時中國內地拍賣的最高價;今年北京匡時春拍中,他又看中了青年雕塑家向京的作品《彩虹》,并用286萬元的成交價創造了雕塑作品在中國的最高成交價。關于藝術品投資,他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并且認定這確實是一種文雅的暴利形式。

  與一些高調的收藏投資相比,低調的企業家私人收藏在新富豪圈中正在盛行。這或許已經不是一種經營財富的方式,而更多的是財富膨脹年代的資本新勢力劃分。

  長線投資:比拼耐力的高收益

  剛剛在北京結束的嘉德四季拍賣會上,總成交額超過1.1億元人民幣,算是為今年嘉德拍賣業績畫上圓滿句號。即將到來的2008年,仍然給人以信心。從2007年市場的理性回歸看,持續的狂熱暫告一段落,理性中的持續增長似乎更讓人內心踏實。

  從1961年至今的半年平均回報率來看,藝術品和股票很接近。如果用半年回報率變化的標準差來衡量風險,則最近10年,藝術品不僅平均回報率更高,而且其風險第一次與標準普爾500接近。

  最新發布的梅摩指數還說明一個問題,長期持有藝術品可以降低風險而不會影響收益,藝術品收藏的贏家絕對是長線收成者。

  據1999年6月美國《十年內投資家贏利的報告》統計,投資股票利潤為17.3%,公債為12.6%,錢幣為7.3%,房地產為4.4%,投資當代藝術的得益率是21.7%,現代藝術24%,印象派藝術21.6%。梵高的一幅《藍蝴蝶花》曾經創下了售價5300多萬美元的紀錄,這幅畫上次轉手的時間是1947年,售價不到10萬美元,40年后,價格翻了500多倍。

  按照國際通行的說法,一個國家藝術品市場的啟動條件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0~2000美元,2007年的財富閃電增長無疑給收藏大熱添磚加瓦。

  針對近幾年來撐起中國藝術品市場半壁江山的油畫市場,北京中誠信拍賣公司董事長初征認為,這與中國成為第六大經濟國的現實是相稱的,體現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前景,而油畫市場還將上攻的趨勢也是明擺著的。著名油畫家艾軒也表示,“在未來可預見的3到5年間,油畫市場依然會呈現上升趨勢”。

  2007年對于財富膨脹的新富豪與收藏大潮確實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既沒有2005年的高調躍進,又不乏大手筆的持續跟進。大熱背后的理性回歸,既可以當做國內藝術品市場逐步成熟的標志,也可以幫助后進者更清晰地看到,作為長期投資的資本游戲,收藏逐利才剛剛開始。

  而針對全國現有7000多萬人收藏大軍,著名學者葉佩蘭覺得這種現象不太正常,該潑潑冷水。作為一種投資方式,收藏依然存在風險。有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握不好,投入在收藏中的財富就像陽光下的冰山,不斷地蒸發消失,并且不易察覺。

  一個名詞:“企業藝術”市場

  社會學家霍爾曾經指出:“企業對藝術品的購買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企業藝術’市場。這個市場本身也遵循著‘金錢話事’的邏輯。于是,藝術日益被有錢購買它們的個人或群體所塑造。”

  企業的收藏行為通常開始于企業利潤豐厚、現金流充足的時候。而在企業經營的困難時期,或者企業控制權發生變革的時候,企業通常會出售這些藝術品。在中國,保利集團、萬達集團、今典集團、中凱集團、天地集團、金輪集團……都開始涉足收藏。

  兩組數字:219億、34.6%的增幅

  2006年價格在千萬元以上的拍品不過90余件,而2007年各地僅春拍就出現了70多件超過千萬元的拍品。

  2007年中國共有114家拍賣公司舉行了771場(次)藝術品拍賣會,共成交了219.49億元。與2006年163.09億元的成交總額相比,增幅達34.6%。

  三個動機:投資、個人興趣、避稅

  1.作為投資工具

  在許多商業人士和金融家看來,藝術品顯然是一種不錯的投資工具。事實上,國外的許多銀行都把3%左右的利潤用于藝術品投資。例如德意志銀行下屬的250多家分行就在進行著公開的藝術品投資。迄今為止,該銀行已經收藏了超過10000件藝術品,比德國現代美術館的藝術品數量還要多。

  2.滿足高層需要

  《企業藝術》一書的作者馬托瑞納在對1000多家美國企業的收藏行為進行調查后發現,超過70%的企業都宣稱,該企業的收藏行為源自CEO的個人興趣。中國企業也同樣如此,像天地集團董事長楊休就坦言:“開博物館一方面是我的個人愛好,另外,也是天地集團在文化產業的嘗試。”出于類似的原因,富華國際集團創辦了北京紫檀博物館,金輪集團創辦了金輪藝術館……

  3.通過收藏避稅

  一些企業將藝術品投資的開支算作該企業的“經營設施”項目,攤入到企業的經營成本中,以此減少企業在賬面上的贏利數額。由于“經營設施”年年都要折舊,最后將折得所剩無幾,成為零資產。然而,藝術品實際上卻未必在貶值(甚至在不斷升值),最后還可以合法地轉歸個人。某些企業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減少甚至規避稅收的目的。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